郭沫若为何替曹操翻案
时间:2024-07-31访问:2来源:历史铺
三年大饥馑、整个民族奄奄一息,郭沫若对饿殍遍野的苦难现实不置一辞,却大量制作歌功颂德、粉饰现实的诗歌,撰写那些美化古代暴君的剧作(评论者都把这等赝品称为“历史剧”,实是谬误;应把“历史”二字剥去,或称伪历史剧,因其皆不具历史或历史剧品格),为暴君擦洗血污的剑锋。⊙周恩来让郭替曹操翻案一九五九年一月七日,郭撰文《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坚信此诗系蔡文姬所作,借机把“民族英雄”这顶桂冠捧献给曹操,认为曹操蒙受“不白之冤”:“曹操对于民族的贡献是应该作高度评价的,他应该被称为一位民族英雄。然而自宋以来所谓‘正统’观念确定了之后,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却蒙受了不白之冤。”(载《光明日报》当月二十五日,他对曹操这一评价受到学术界强烈批评,后将“高度评价”改为“适度评价”,将“民族英雄”改为“杰出的历史人物”)。二月初,他撰写《蔡文姬》剧本,对曹操大加颂扬,直如对待当代毛泽东。剧本在《收获》三月号发表。该《序》(作于当年五月一日)声称:“主要目的就是要替曹操翻案”。他把剧本寄周恩来,告诉他,你让我写戏替曹操翻案,我写了,请你指教。三月十四日,他撰写《替曹操翻案》一文,发表于当月二十三日《人民日报》,引起史学界强烈反响和讨论。这篇文章是《蔡》剧“塑造的曹操形象的基础”,他称曹操是“了不起的历史人物”,“曹操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有大的贡献”,在同时代人中贡献“最大”;“曹操冤枉地做了一千多年的反面教员,我们在今天是要替他恢复名誉”。他为曹操打黄巾军、出征乌桓、杀人等问题辩解,认为曹操虽然打了黄巾,但受了黄巾起义的影响,“基本上满足黄巾起义的目的”,“平定乌桓是反侵略性的战争,得到人民的支持”,而“杀人问题,应该根据历史事实重新考虑”。⊙“大胆假设、胡乱求证”几例为某个历史人物或事件作出新探索或澄清,要凭史学功力。可是郭氏这篇为曹操辩护之文,不具备起码的史学论文品格,史料极为贫乏,论点颇难立足,论点和论据之间缺乏必然联系,全靠一张嘴皮生拉硬扯,思维缺乏逻辑地乱跳。这是郭氏史学文章通病,来自主观随意、不实事求是、不潜心读书、却无理搅三分的老毛病。胡适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郭沫若则是“大胆假设、胡乱求证”。问题出在文章上,病根却在心灵里。郭不是治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史专家,对于这段历史,自然缺乏学养,他是先入为主、拿“翻案”作目标、拿“我们”和惊叹号吓唬人、强词夺理(此文原稿题目为“我们要替曹操翻案!”)。郭早就明白“嘴有两张皮,笔可两边倒”这一妙诀,歪理也是一理,尽管遭到有识者哂笑,却有威权者庇护,何惧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