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诸葛亮治国思想溯源

时间:2024-07-31访问:12来源:历史铺

诸葛亮的思想与理想主义的儒家学说,与虚无主义的黄老学说,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精于治国,疏于治道;长于理智,短于理性,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功利性,为实用主义的典范,是对齐文化体系的继承和发扬。在此,特从地理学、心理学的角度,理清诸葛亮与齐文化的关系,对诸葛亮治国思想的渊源,做一浅显的探讨,敬请专家、学者指正。一诸葛亮祖籍汉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砖埠乡),阳都古为东夷之地,周武王“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分封诸侯一百七十余国,阳都处于齐、鲁、莒之间,国名无考,春秋时期,大国争霸,弱肉强食,阳都属莒,公元前431年,楚国在吞并了费、郊之后,一举灭莒,对齐国构成了巨大威胁,前412—前386年,齐国连续发动了夺取鲁地、向南拓展的战争,以抗衡楚国,《续山东考古录》中考证:这时的“沂州府之莒州、沂水、日照、费县之南境,皆入齐境。”已出土的齐国货币完全证实了这一点,如1957年临沂兰山区水田村出土的37枚齐刀币,1978年临沂城内原地区粮食局门外出土的齐刀币11枚,1989年3月兰山区大城后村出土的齐刀币2100枚等等,表明齐国的势力已到达钙河以北,南涑河以东的广大区域,阳都当属齐国无误。从此被纳入了齐国的版图。春秋战国时期也是思想学术界十分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长期的封建分疆,造成了地域上的割裂,形成了文化上的差异,使各地文化具有了自己的传统,齐文化是在东夷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定型于齐国稷下,依据齐国开国君主姜尚;“囚其俗,简其礼”的建国方针,兼收并举,造就了其开放型的特点。“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土治之不贯,此其所长也。”《汉书·艺文志》。公元前284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燕联合韩、赵、魏、秦、楚,以乐毅为主帅,大举伐齐,攻占齐国除“莒”、“即墨”之外的七十余城。齐国的思想文化中心被迫东迁,莒地有聿成为了保存齐文化的最后堡垒。前221年秦灭六国,设天下为三十六郡,“莒”地(包括阳都、诸城一带)属琅琊郡。秦始皇为了实施“书同文,丰同轨”的统一政策,加强思想言论的控制,于前213年“焚书坑儒”,这对民间文化无疑是一场劫难。但秦始皇只是要消灭文化差异,并非要消灭学术,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明确指出:“焚书之令,但烧民间之书,若博士所职,则诗书百家自存。夫政斯焚书之意,但愚民自智,非欲自愚。”齐地的博士见于史书的就有淳于越、卢敖等人;加之秦王朝的短命,焚书之令贯彻的很不彻底,许多民间的诗、书、百家语被藏匿了起来,如孔子壁中书;还有一点,莒地一带地处边捶,统治相对薄弱,如卢敖得罪了秦始皇,隐居在琅琊郡的诸县故山,秦始皇就没有寻找到。上述一切都加大了齐文化存留的机会,使之文化传流不至于断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