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诸葛亮后裔的敬宗意识
时间:2024-07-31访问:12来源:历史铺
中国人向来具有浓厚的家族、家庭观念,而维系这种观念的基础,是世代承传的敬宗意识。尽管其中包含着复杂的宗族成份和浓重的封建色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通过其自身不断完善、不断演进,渗透并融合了新的观念、新的内容,进而演变成中国特有的家庭伦理观念。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物质生命精神生命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在一代名相诸葛亮后裔聚族而居的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族人们的家族观念和敬宗意识尤为浓烈。长期以来,他们以世代相传的方式,始终不渝地尊崇、敬奉先祖诸葛亮,并在家族成员中不断灌输、强化敬宗意识,使之深入人心,积成习惯。所以族人中无论男女老幼,皆具有执着而自觉的敬宗意识,具有强烈的家族归属感和向心力。作为诸葛亮后裔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探讨这种“特有”的敬宗意识,无疑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一、诸葛氏敬宗意识的社会根源敬宗祭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内容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父系氏族社会时期。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还保存着对黄帝、颛顼、尧、舜等史前社会领袖人物的家族祀典。进入阶段社会以后,祭祀祖先更进一步发展。商代已有着十分发达和庞大的祖先祭祀制度,其时的祖先崇拜已“压倒了天神神拜”。周代的祭祀祖先制度更趋完备,但在方法上重在宗庙内举行祭祖,受祀祖先的数目也比商代减少,除始祖外,只限于距祭祀人最近的几代祖先。这种祭祀规定后来被历代沿用,除皇帝外,一般都祭祀不过五代。先秦时,百姓不许立家庙,只能在家中祭祀父亲,后来渐渐推及祖父,曾祖……。秦汉以后,早期宗法制度崩溃,逐步形成了封建家族形态,这时的祭祀祖先多由各地族人自行公推辈尊担任族长而组织集体祭祀,宗族内奋家对近祖的祭祀也可自由地进行,但也只限于王公贵族,百姓只能在家里祭祀祖先。宋明以后可祭父亲以上四代祖先,而庶民不得建祠立庙的制度却严格坚持下来。直到清代,建祠立庙才开始盛行,并作为宗族的主要任务确定下来,目的是为了敬宗收族,祭先报本。这种形态一直沿续到封建社会的解体。客观而论,中国农村一般氏族村落的敬宗意识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已逐步淡化,即使在历来崇尚敬宗祭祖的江南农村,大多数血缘村落也只注重祭祀“五服”内祖先,对于本姓家族的远祖是谁?绝大多数族人已经不甚了解。而诸葛亮的后裔族人却始终不渝地坚持祭远祖,其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和敬宗意识非但没有丝毫动摇,反而愈来愈强烈。这种意识绵延了一千六百余年而长盛不衰,并且成为凝聚族人明志致远的精神动力,这是中国农村一般氏族村落难以比拟的,也是中国人祭祀祖先的历史上所罕见的。追溯诸葛氏敬宗意识的形成过程,固然有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和祭祀习惯的影响,有封建社会宗法精神和宗族制度的影响,但关键的因素应当是其家族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即与其始祖诸葛亮的历史地位、精神价值及其社会影响力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