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王粲典定朝仪与其家世学术背景考述

时间:2024-07-31访问:6来源:历史铺

内容提要:汉末王粲为魏侍中,参与兴造有关礼制。其所造制度,影响及于隋唐。本文从学术史角度,考述分析了王粲当典章散乱之际,负责修订重建朝廷礼仪制度的主要内容如爵制、服佩制及宫廷雅乐之制等。在此基础上深入追溯其家族汉代山阳高平王氏天人相贯的汉学背景,以阐明王粲典制度的学术渊源,由此兼而说明王粲在曹氏政权中虽居“常伯”之尊修饰礼典,但用世之志远不能真正满足的特殊思想心态。

关键词:王粲侍中礼仪制度山阳高平今文经学七政五典《尚书问》

作为“七子之冠冕”,王粲在邺下诸子中,不仅文学方面成就最高,且在曹氏政权中所任官职地位也是最高的。他于建安十三年归曹操后,即以劝降刘琮之功,封关内侯,是诸子唯一获封爵者。后为曹操军谋祭酒,建安十八年魏国建,又任侍中,出入骖乘,似乎颇受器重。侍中一职,为门下近臣,汉晋时主要掌侍奉皇帝生活起居,出行护驾,顾问应对,拾遗补缺,并参与评议尚书奏事,有异议得驳奏。定员四人[1]。当时与王粲同任此职的和洽、杜袭、卫觊,其应对顾问,往往在军国大政方面,曹操对他们的建策也较为重视[2]。王粲的情形则有所不同,其在魏国为侍中,主要充作后车捧裾之任,史书上甚少其参与中枢决策的记述[3]。后来曹植作《王仲宣诔》,对王粲之任军谋祭酒,尚有“与君行止。算无遗策,画无失理”之语[4],然在很大程度上已属死后褒美之辞;至于叙及他为侍中,即唯道其职务之显荣清要与逝世前的那次随军出征而已。综合史载,王粲侍奉曹氏,为其所重者,大体应是在博学应对、文章撰著和制度兴造三个方面。首先,曹氏利用他对各方面知识的博闻强识,以备顾问,《魏志》所谓“博物多识,问无不对”[5]。其次则用他的文才,用之撰作应用性的各类文书与具欣赏性与歌颂性的诗赋文章,据《魏志·武帝纪》及注引《魏书》,建安十八年朝廷以冀州十郡封曹操为魏公,操“前后三让”,荀攸、钟繇等领衔,群臣一再劝进,王粲亦以关内侯的身份厕身其事,具名上表[6]。而《魏志·王粲传》注引《典略》称:“粲才既高,辩论应机。钟繇、王朗等虽名为魏卿相,至于朝廷奏议,皆阁笔不能措手。”果如其所言,建安十八年群臣劝进之表极有可能就出自王粲手笔。他随后得以选任魏国侍中,或许亦与之有关。又建安二十年,曹操出征张鲁,《武帝纪》裴注称:“是行也,侍中王粲作五言诗以美其事曰:‘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所从神且武,安得久劳师?相公征关右,赫怒振天威,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陈赏越山岳,酒肉逾川坻,军中多饶饫,人马皆溢肥,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拓土三千里,往反速如飞,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此次出征王粲以侍中从行,作此类赞美诗,显然是其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