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2来源:历史铺
三国魏晋南北朝之思--黄巾
资料:太平道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
感思:黄巾起义之败,因固多也。但其组织形式和发展步绪是很值得可取的,首先区别于以往的农民起义,它是用宗教形式的精神力量来组织和发动群众,在组织性和稳定性要强于以往的起义。其次,它先派遣信徒分布于全国各地,建立了相当的民众基础,用宗教的精神力量来控制民众。如果聚于一地起义,起义力量是很集中,强大不少,但是作为起义军,相对于汉室的军事力量来说,仍然远远不及。特别是作为统一的封建政府,极易聚集大军围而歼之,而且农民起义军也缺乏和汉室进行持久战的力量和可能性。而将信徒步于天下的话,再同时举兵,虽然力量分散,但有若星星之火,绵延不绝。如有详尽和完备的战略部署,可以令得汉室无力进行有效统一的讨伐战,兵力调集势必难以周全,左右为难,举步维艰。故而黄巾之乱,扰乱天下,十余年而不绝也。唯独张角身死过早,起义军失去了其精神领袖,同时也失去了其有效的组织、领导者和战略规划者,之后黄巾军在汉室军事武装和地主武装的分化围攻下,逐步步入了消亡之路。黄巾者流动性过大,而没有固定的根据地,虽然其声势浩大,而下盘不稳,粮食军械战马等等供应无定,故其无法定于一地,也就易为地主武装和政府武装各个击破了。黄巾起义的起初与太平天国的颇为类似,以宗教控制信徒,广泛吸纳教众于各地,而后挥兵以起,但失败的原因却是各有不同。(济南人唐固告密于汉室,而令起义准备不足而提前起事,且损失了京畿方面的重要力量,不能乱汉室之根本,毁汉室之庙堂,引京畿之动乱,黄巾一大败因也。)
黄巾军起义后三个主要活动地带:河北冀州【张角】;广阳(郡治蓟)【沙也】;南阳【张曼成】、颍川【波才】、汝南【彭脱】。以汉室而言,黄巾起义前,虽朝廷昏庸,宦官弄权,灵帝任用十常侍,卖官售爵;而州郡武装力量割据,地方世族力量盘踞郡府,中央集权统治无力。但仍可谓说是保存了“君尊臣忠”的礼式。而在经历了黄巾起义十数年的席卷和冲击,君权进一步的积弱,地方州郡割据形势已成,地方与中央的联系也仅仅局限于表面形式,州郡长官可以独自举荐良材,授以官职或引为幕僚,因此许多有野心的州郡长官往往大肆招揽人才,囤积兵力,也铺筑了中央集权的崩溃之路。此时,君主虚有实无,往往成为掌权者的傀儡。从何进为求独揽大权,消灭宦官武装力量,而调凉州董卓入洛,而后何进身死,董卓继而统权,董后而李郭,而后曹操,汉献帝终老一生,不过一辈子的傀儡木偶而已。此与唐安史之乱颇为相似,唐玄宗统治后期,藩镇割据格局初成,待到安禄山范阳出兵,而后中原大乱数十年,皆因中央集权不够稳固,地方州牧,藩镇势力拥兵而自重,不唯君权是从,待到乱世方至,小者割据州郡而望自保,大者盘踞数州而望登九五。而中央权力积弱,既缺乏强有力的军力支持,也缺少战略性人才,因此君权颓弱,王室可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