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法治思想研究
时间:2024-07-31访问:10来源:历史铺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任丞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禅即位,诸葛亮被任命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自此大权独揽,直至病逝。在诸葛亮的思想体系中,法治思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在其治国治军的实践中得到了具体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本文拟从历史背景、发展历程、主要特色以及历史地位等角度出发,对诸葛亮法治思想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一历史背景诸葛亮法治思想的形成与实践,是东汉末年重法思潮兴起的自然产物,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是西汉元帝时期诸葛丰的后代。诸葛丰字少季,担任过侍御史、司隶校尉等职务,执掌法纪。诸葛丰执法公允,不畏权贵,有“特立刚直”的名声。由于他“刺举无所避”,甚至连皇帝的宠臣也不放过,京城里的达官贵人为此发出了“间何阔,逢诸葛”的感叹。但是,诸葛丰的所作所为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以来,儒学到宣帝、元帝时期才算真正占据了统治地位。针对当时“吏称其职、民安其业”的中兴局面,儒家政治家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着手消除异端思想,以着力推行其“仁义教化、德主刑辅”的统治策略。诸葛丰的重法主张无疑与此格格不入,汉元帝指责他“不修四时,修法度,专作苛暴,以获虚威”,并要求他“免处中和,顺经术意”。诸葛丰最终只落了个被削职罢官,郁郁而终的命运。到了诸葛亮所处的东汉末年,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中央朝政被宦官、外戚和权臣轮流把持,地方上“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政治混乱,战争连绵。“已至今日,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此则又甚于王新之时也。”和混乱的社会环境相对应,思想领域也是一片混乱。西汉时期建立起来的儒家名教礼法逐渐成为教条,新兴的豪强贵族自恃政治上、军事上的强大实力,不愿意再受到名教礼法的约束,冲破名教礼法成为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表现。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西汉以来儒家的传统统治手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已经无法实现其基本政治目的。“天地至神,不能同道而生万物;圣人至明,不能一检而治百姓。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及时地调整统治策略,以适应日益恶化的政治局势,成为摆在统治者面前的当务之急。当时的一些学者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比如政论家崔寔就主张以“霸政”取代贤人政治的“宽政”。他说:“量力度德,《春秋》之义。今既不能纯法八代,故宜参以霸政,则宜重赏深罚以御之,明著法术以检之。自非上德,严之则理,宽之则乱。”傅玄阐述的更加透彻:“治世之民,从善者多,上立德而下服其化,故先礼而后刑也。乱世之民,从善者少,上不能以德化之,故先刑而后礼也。”王符则认为,要治理当前的乱世,只有“以诛止杀,以刑御残”,而且任法必须严酷,因为“夫积怠之俗,赏不隆则善不劝,罚不重则恶不惩。故凡欲变风改俗者,其行赏罚者也,必使足惊心破胆,民乃易视。”除此之外,仲长统、荀悦、王符等思想家也都提出了类似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