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7来源:历史铺
中国人最爱用“虎父无犬子”来形容一种能力的世袭制,这种“能力”包括很多----为政、为军、为人……其实,当一个人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巨人的肩头,“你必须要比巨人看得更远!”就成了注视你的局外人的期望。但是,又有句成语叫“刻舟求剑”,此时非彼时,人生有命,世有兴衰,在国难当头且到了不可晚会的地步时,不妨以一个普通人的面目出现,做一个世世代代王朝都并不缺乏的忠臣,你会发现,你不再借人之肩,而是自己成长,尽管没有前者高大……
诸葛瞻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父亲是名冠后世的良相,然而蜀国的内忧外患、疾病深重的年代里,不谙世事的诸葛瞻没有太多父亲的陪伴。天生的底蕴和天赋使诸葛瞻灵慧聪颖,但是常年在外争战的父亲却并没有疏于对这个后代的重视,对于瞻,他总是给予关注和点拨,并对其缺点隐含忧患,年仅八岁的诸葛瞻在这种气氛和环境下显得很老成持重
《三国志》: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在诸葛瞻十七岁的时候,做了当朝的驸马爷,官拜骑都尉。开始了仕途道路,第二年的官职又升到了羽林中郎将。随着武侯为国尽忠,万民仰望。诸葛瞻的官职也成正比例地累加,不止一次地迁升----仆射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并作到了军师将军……也许这一切是因为他是诸葛亮的儿子,但是做为一个为官者,诸葛瞻没有辱没自己头上的名爵,更没有辱没父亲做人上的操行。清心寡欲,致力于自身的修为,加上天命使然的灵性,博识强记,书画出众的他被当时的蜀人所喜爱。
《三国志》: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
也许是蜀人对于亡故丞相的追忆和怀念,诸葛瞻显然备受推崇,毕竟他是一个奇迹的后代,任何人都希望奇迹的世袭和承接,在这种无可厚非的心里被人民不断COPY,诸葛瞻也成立人云亦云的典范----每次朝廷通过的议案反响极好时,百姓都会争相传送“这是诸葛瞻的建议”……其实,在这种混乱的时代是需要些偶像的,对于人品出众的诸葛瞻,百姓们有权利,更是心甘情愿的把自己的梦圆在诸葛瞻身上。面对言过其实的夸奖,诸葛瞻很冷静,没有顺水推舟般地加纳,而是等待着有天能继延父业,尽忠报国!景耀四年(公元261年),诸葛瞻官拜行都护,卫将军,和董厥共掌国事,但是面对着累卵的社稷和混乱的宫廷,诸葛瞻没有太多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手脚,也许是苍天造物弄人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