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择臣之,臣亦择君之
时间:2024-07-31访问:7来源:历史铺
荀彧篇那一年苍天已死,黄巾当立。天下荡乱民不聊生,不是山贼横行就是地方贪官恶霸。同年许昌被黄巾兵攻占,颖川名士分分离开这个战争之地。荀彧等人只好投靠附近冀州牧韩馥,但却被袁绍迎接。袁绍待荀彧等人以上宾之礼。荀彧弟荀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皆为袁绍所用。黄巾之乱平定后,平乱有功者得到不少政治资本,甚或拥兵自重,中国从此进入逐鹿中原,群雄争霸的时代。大将军何进和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诸宦官,不顾朝臣反对,私召董卓入京。董卓引兵驰抵京城,势力大盛,废黜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董卓迁太尉领前将军事,进位相国。从此东汉后期第一位暴发户董卓出现。初平元年(190),袁术、韩馥、孔伷、刘岱、王匡、袁绍、张邈、桥瑁、袁遗、鲍信响应号召同时起兵讨伐董卓,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任奋武将军。二月,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诸侯联军观望不前,唯曹操孤军奋战,败于董卓部将徐荣,曹操中箭伤,力战得脱。诸侯联军分崩离析后,曹操拒绝袁绍拉拢,开始独立发展势力。(191)曹操为奋武将军在东郡,荀彧知袁绍终不能成大事,离袁绍而去投曹操。曹操大悦曰:“吾之张良也。”用为司马,时年二十九。而荀彧离袁绍而去投曹操,应该是在各诸候讨伐董卓之后,再观察袁绍和曹操两人。袁绍因有四代三公之名被推为盟主,但是在董卓迁都长安的时候。诸侯联军观望不前,虽袁绍是盟主又没有做到自己真正的目标。讨伐董卓是为吓一下董卓还是救回献帝呢?曹操唯有孤军奋战,也可以说曹操清楚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是救回献帝不是吓一下董卓,可见当初曹操是一位热爱祖国的青年,如果只不过是凑热闹,曹操也不会冒险去追击董卓,其志其勇可敬之。当曹操失败各诸候也只好各自离去。曹操之行为可以参照当初西楚霸王项羽,虽然失败但又名震一时。(项羽亲自率全军渡河,破釜沉舟,进击秦军。经多次激战,楚兵大破秦军。当楚军救赵时,诸侯军皆作壁上观。战事结束后,诸侯将领谒见项羽,都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都听从项羽指挥。)荀彧虽然在讨伐董卓中看中曹操,但是离开袁绍也是早晚之事。(曹操大破张绣,东擒吕布,定徐州,就与袁绍相拒。孔融对荀彧说:“袁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太难攻了!”荀彧曰:“袁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可以看出荀彧早就知道袁绍的缺点,虽有爱才而不能用、刚愎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