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诛其名豪”辩
时间:2024-07-31访问:8来源:历史铺
《三国志》记载和历代史家给予孙策的评价往往是:一则为人“轻佻果躁”;二则施政多行严厉镇压,杀戮立威,无所宽贷。如《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傅子》,说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也提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这些评价共同的指向是,由于孙策处理东吴内部矛盾时采取了高压政策,才导致“陨身致败”。这样的定论对孙策未免有失公平!一、较之曹操刘备孙策的政治杀戮并不为过从二十一岁立基江东,到二十六岁遇刺身死,这短短五年期间,年轻的孙策给予敌对势力一定打击,是维持江东政权的稳定、统一的需要。政治杀戮事件在历史上是最惨无人道也是最屡见不鲜的罪恶行径,其实施者罪不当恕。但与曹操、刘备在拥有各自统治根基后的所做所为相比,孙策的“诛戮名豪”似乎并不为过。曹操在历史上以残暴好杀、崇权弄术闻名。在军事上,曹操常以屠城示威,曾屠徐州、屠柳城、坑袁绍降卒七万。政治上多行报复打击,刑害张让、孔融、崔琰、杨修等,渐接逼死张绣、荀彧等,这些都给他的名誉和政权稳定造成极大打击。刘备在立基之前,四处飘泊寄寓,以宽厚仁义被广为传颂。而立基益州后,却对反对者打击严峻。比如,益州名士彭羕,在刘备面前“形色骄傲”,又在马超面前指责刘备“老革荒悖”,刘备便将其入狱诛死。而加强彭羕“谋反”罪名的证据,仅仅是于彭羕对马超说的一句话:“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再如,蜀臣张裕反对刘备出兵汉中,刘备不从,出兵果然无功,加上张裕取笑刘备无须,刘备便将其斩首弃市。对此,刘备本人的说辞是,“芳兰生门,不得不锄”。刘备的这种心态,反映出流民阶层出身(虽然名义上是汉室宗亲)和多年的“老革”生涯造成一定的偏狭性。而孙策,虽以弱冠之龄立业,与上述两人相比,却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以及仁政政治家的风格。《三国志·吴书·孙策传》注引《江表传》记载了孙策初渡江时,军纪严明绝无扰民的情形:“策时年少,虽有位号,而士民皆呼为孙郎。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及至,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民乃大悦,竞以牛酒诣军。刘繇既走,策入曲阿劳赐将士,遣将陈宝诣阜陵迎母及弟。发恩布令,告诸县:‘其刘繇、笮融等故乡部曲来降首者,一无所问;乐从军者,一身行,复除门户;不乐者,勿强也。’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馀人,马千馀匹,威震江东,形势转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