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城关攻守考
时间:2024-07-31访问:8来源:历史铺
《孙子兵法》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车)贲(车)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句话也成了千百年来的战争准则。后汉三国时期战争频繁,有人统计从公元190年到280年,于史有载的战斗和战争有220多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攻城战却屈指可数。比如:袁绍灭公孙瓒易京之战,曹操灭吕布下邳之战,曹操攻邺城之战,孙权围攻合肥占皖城之战,刘备攻取汉中之战,诸葛亮攻陈仓之战。那么为什么“攻城战”是兵家大忌?三国时期的“攻城战”又是什么样子呢?春秋战国时期是攻城战大行其道的时期,两汉时期反而停滞,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对于攻城战的记载和描述反而多于两汉。直到魏晋时代攻城战才又有起色,因此取才上显的跨度大了点,但是基本还是力求准确的。1。城。《武经总要》记载:城墙外面围着宽而深的壕沟,外壕上架吊桥。城门外面加筑有圆形瓮城,敌人即使攻入瓮城,也可能成为瓮中之鳖。城墙上砌筑着女墙,上面开有向下射箭的箭窗。每隔一段还筑有凸出墙面的“马面”,上面设敌棚或敌楼,配置各种守城器械。同时还沿城构筑一些和城墙相联接的弩台,上设强弩。在战棚前和女墙外,垂挂着防御炮石弩箭的垂钟板、篦篱、皮竹笆等用生牛皮、荆柳、竹皮等材料编制的防护设备。《守城录》:“筑城之制,城面上必作女头墙,女头中间立狗脚木一条,每两女头中挂搭篦篱。惟可以遮隔弓箭,于炮石则难以遮隔。若改作平头墙,不用篦篱,只于近下留“品”字方空眼,与女头相似,亦甚济用。”;“城门宜迂回曲折,移向里百余步置”;“又于战棚南北,各东西横埋排叉柱两重,柱外各分布长枪手并斩马刀。又于柱外各东西更置战棚一座,棚上各备砖石、弓箭,以备贼人万一上城,分头两向沿城”。虽然这些宋代的记载与三国时期相去甚远,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窥见“古城”的一斑。现在在湖北荆州发掘出三国时期的一段城墙,是关羽时期开始经营修筑的。在春秋战国时期,荆州一带归楚,其都城郢就在此。现在我们说的荆州城在后汉时期与以“江陵”为名。关羽镇守江陵废弃旧城,筑新城,后来东晋桓温在此基础上扩建,形成了今荆州市的雏形,《水经注》说:“旧城,关羽所筑”,《城邑考》说:“相传关羽所筑,晋桓温增修之”。《元和郡县志》记载:“城本有中阁,以北为旧城也,以南为关羽所筑。”荆州城分南北新旧两城,至于关羽筑城的确切位置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确定,关羽的城比后代的城要小的多。后来吕蒙袭取荆州,东吴以关羽的江陵为荆州治所,曹魏以宛一带为荆州治所,出现了“一州两治”的局面。五代十国时期,荆州又迎来发展高峰,《荆州府志》记载:“郭外五十里坟冢多发掘取砖,以筑城。”元世祖十三年,诏令毁襄汉荆湖诸城,荆州受到毁灭性打击。明太祖元正二十四年,修荆州城“周长十八里三百八十一步,高二丈六尺五寸,设六门,城壕宽一丈六尺,探一丈许”,现在的荆州城却又小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