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隆中、吴中对的比较

时间:2024-07-31访问:5来源:历史铺

据《三国志。鲁肃传》载,周瑜荐鲁肃,权接见,语甚悦之,众宾客罢退后,鲁肃终于敢说出心中想法,而这个想法,先暂时称之为“吴中对”。他是这样说的:“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之项羽,将军由得桓文乎?(以孙权前后语观之比,可推测,此时孙权不过想达到齐桓晋文的功业而已,对所谓“建帝”、“图天下”,是从未想过的。)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无自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此时曹操虽官渡大胜,但袁绍残余势力仍有,且还有马超、韩遂、公孙康等人未服)。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帝号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此时,正是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两年后,也就是建安七年,袁绍忧死。又过五年,刘备三访诸葛亮,这便是闻名史册的三顾茅庐,在三顾茅庐中,同样诞生了一个惊人的战略规划,就是隆中对。两对相差七年,两者有着不少相似:(1)都认为曹操非首要对手此时此刻的曹操,远非当日可比,鲁肃的想法,曹操就如昔日的楚霸王,称霸天下,兵源充足,国富民强,其不可卒除,汉室之不可能复兴,便在于此。同样的,诸葛亮也抱持着同样想法,他认为曹操之优势,除了天时之外,“人谋”亦为其优势之一,所以即使“名微众寡”亦能胜袁绍,以弱为强,直到吞并袁绍,以是“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此诚不可争锋。”由此可知,诸葛亮与鲁肃以其优异的眼光,对当时情势下了恰当又相似的论点,就是“不可卒除”与“不可争锋”。(2)鼎足一方,以图天下因为曹操不是一时可除,为了日后生计,鲁肃和诸葛亮俱对其主提出首要方案。鲁肃认为当前孙权首要之务,是先“鼎足江东”,也惟有此,方有资格“以观天下之衅”,也才有可能除黄祖、伐刘表、夺取荆州,然后“竟长江所极”了。诸葛亮的情形与鲁肃略有不同,那是源于当时的刘备一无所有,所以,他劝说刘备“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授将军也”。同样也是先要求刘备拥有立足之地,这可言之为“鼎足荆州”,然后再向刘璋、张鲁动兵,于是“总揽英雄,跨有荆益之地,保其岩阻”。无独有偶,与鲁肃的“竟长江所极”有异曲同工之意。(3)因提出对策,受到宠爱,尔后同样受到同侪排挤鲁肃因吴中对,使得孙权发前所未有之图,大叹“此言非所及也”,可是张昭却不以为然,他认为鲁肃“谦下不足”,然后颇訾毁之,云其年少粗俗,实未可大用,但孙权并不介意,反而益发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