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纪念汉丞相诸葛亮

时间:2024-07-31访问:4来源:历史铺

一好为《梁父吟》据记载,少年时代的诸葛亮躬耕隆中,非常喜欢吟诵《梁父吟》,梁父吟是齐鲁大地的歌谣,内容讲的是在春秋时期的的齐国国相晏子设计诛杀齐国勇士的故事,内容大致如下齐景公时期,齐国有三个勇士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接。他们勇猛无比,为国家立下很多功劳,只是他们个性高傲而且狂妄,如果他们联合起来,足以威胁齐国王室的安全,这使得齐景公和晏子都很担心,于是晏子就设计了一个陷阱除掉了他们三个,这就是梁父吟中所说的“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具体的情节在此不叙)一是认为诸葛亮在怀念一代贤相晏子,认为他是一位善于治国,品德高尚的贤相。他并不认为齐国三位三位勇士之死是因为“一朝被谗言”,他认为这是晏子为国除乱,而非陷害忠良。二是有人认为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说明他领悟到政治是残酷的,三为勇士为了国家安宁不得不被悲惨地牺牲,名相晏子几近残忍的智慧是身为政治人物不得不然的宿命论。其实这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是从诸葛亮的一生看来,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成立的。(当然晏子并非是陷害忠良,三位勇士的死也并非是由于“一朝被谗言”,而是他们自己的性情使之然也)因为诸葛亮的一生为了蜀汉社稷鞠躬尽瘁,跟晏子那种生活节俭,责己修行,犯颜直谏,励精图治的品格是不谋而合的。而后来诸葛亮认为刘封刚而勇猛,名义上又是刘禅的大哥,如果将来刘备死了他要和刘禅争起权来,刘禅未必是他的对手。即使刘禅能争赢,也会使新生的蜀汉政权元气大伤。所以诸葛亮为了能在刘备百年之后蜀汉政权能够顺利更迭,而劝刘备趁刘封打败仗丢失城池的时候将他处死。这件事和“二桃杀三士”颇有相似之处。然而,诸葛亮并非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蜀汉政权着想。所以,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表明了他立志于做一个像晏子那样的贤相,同时也领会和觉悟到在政治那崇高美丽的口号下所隐藏的残酷面。

二茅庐三顾心相知在诸葛亮27岁那年,他终于等来了他认为可以奉献一生的人——刘备。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策论文章——《隆中对》。《隆中对》的主要内容是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占据荆州,西取巴蜀,结好诸戎夷越,等待时机,兵分两路北伐曹魏。《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处于弱势的刘备所规划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尽管它存在严重的缺陷,但是其中所表现出来的远见实在是天下难得的。首先,在当时,天下三分的局势并不那么明显。然而《隆中对》从当前局势出发,指明天下大势,预见到孙曹两家乃是天下两极,不可与之争风。另外,虽然刘璋刘表等人也占据州郡,但是他们终究成不了大事,是会灭亡的。有人认为,尽管天下最后的确是实现了三分,但诸葛亮在当时的情况下规划三分其实只是一种臆测,并无任何根据,事实上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诸葛亮在《隆中对》指出了三分天下的途径以及建立霸业的战略和政略,并不是毫无事实根据的。他指出曹孙两家已成气候,并且有众多文臣武将相助,是不能够去谋取的。但是刘备既然以抗曹为目标,那么他就不能与曹操有任何的妥协。但是单靠一家的力量,是不可能抗拒他的,甚至可能连生存都成问题,那么他就只能以江东孙权为盟友了。而刘璋暗弱,州内贤明之士早就有心另寻明主了因此刘备攻取益州并非不可能之事。但是要进入益州,荆州是当时唯一能通行的道路。而刘备始终在荆州境内,正所谓进水楼台先得月,要拿下荆州也并非不可能的事。只要据有这两个地方,天下三分的局面就形成了。这种避实就虚的做法是当时最明智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