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不降?——小议忠君心态兼评关羽的投降关键
时间:2024-07-31访问:9来源:历史铺
三国里战例众多,其中不乏擒降之事,降者,死者;降焉?死焉?今宵兄岂可一概而论?前几日有位绿营骨干亲口提出“勿要以他人怎样怎样来判断某人怎样怎样”,余音尚存。如张辽:自家老板都在眼皮底下被拍死了,本来也欲同前往黄泉的,谁知莫明其妙有人求情,曹操也颇有赏识之意,故而降之。许禇:连个君主都没有。庞德:当时在张鲁军下的角色相当尴尬。加之曹操离间,故而降之。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想必每个人都听过,也可以拿来解释武将降与不降的依据。虽说武将和士大夫阶级上还是有所不同,但是以三国演义全书宣扬的思想上来看,只要是稍微有点文化的武将,尤其是像关羽这样读过春秋,受大义熏陶,没事喜欢引经据典的武将来说,其身上也是带有明显的士大夫阶级的荣辱观。张辽、许禇、庞德为什么降?因为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君主就是知己,故而可以不为之死以尽节。吕布对张辽来说,并不是一个可以依赖的君主,这是张辽心中早有的想法,其准备赴死前那一句:“吕布匹夫,何怕死也。”充分说明了这个君主在他心里的地位,太让他失望了,从客观上来说也正是如此。以后辱曹以求速死,和审配的“生为袁氏臣,死为袁氏鬼”相比,其概求一死和尽忠而死的差异性一览无遗。许禇就更不消说了,自己给自自己打工,意外发现了一个可以进跨国公司享受高层待遇的机会,又怎么会死?难道为自己而死吗?庞德的例子前面举过了就不再列举了。以下一段做一个小小的结论:当在客观上武将没有为君主死节的必要的时候,其投降并非大逆不道,比如徐晃、张辽、庞德、马超、黄忠、严颜等,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并没有认为这些武将人品有问题,而另一些武将,战败不死而降或者直接投降,却受我们鄙视,比如蔡瑁、于禁、糜芳、刘封等。比较其根本性差异就在于其君主是否值得武将为之尽忠死节。以下补充说明几个反面例子,以预防针的形式打消某些读者可能会提出来的疑惑:先说蔡瑁,蔡瑁也许有理由说曹操的能力比刘表更强,我完全有理由要求跳槽。但是刘表并未亏待过他,相反他在荆州集团内位高权重,却整天想着投降献地的勾当,此为明显的吃里扒外,人品问题。如果真想跳槽,完全可以和徐晃一样只身一走了之,何必吃了先主媚后主?刘表并未对不起蔡瑁,蔡瑁却对不起了刘表。糜芳和刘封的例子就更是恶劣,将内部矛盾扩大到敌我矛盾上,直接反水或事实上反水,造成了荆州丢失关羽丧命的严重后果。更加不必提了。回到正题上来:当关羽面临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显然可以知道刘备并非杨奉吕布张鲁韩玄之辈可比,对关羽来说刘备对他没有丝毫可以挑剔的地方,更丝毫没有背叛投降的理由,况且刘备还在人世,也不存在改嫁的问题。相信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对着史书上这句“复进攻之,羽降”也是大为光火,好在关羽传在下文有关羽复归刘备的记载和慷慨语录,于是将这些统统移到前面,于是关羽从史实上的投降变成了演义中的“土山约三事”。总算给了这位三国演义正面男主角一个台阶下。当然我们讨论的是《三国演义》而非史书,我们认为土山约三事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