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三国演义》中的图谶现象及审美价值

时间:2024-07-31访问:12来源:历史铺

图谶是兴盛于汉代,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以阴阳五行为核心宣扬天人感应学术思潮,具有虚伪诡异荒诞不经的神学迷信色彩,又称“图纬”“纬候”“符命”“符书”“谶纬”。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意识表现,有高下层次之分。上位层次与禅宗合流,用神学附会治乱兴衰、人事凶吉,悟理析义,富于哲理,低层次的则偏重于祈禳占卜、星象斋还符咒信神信鬼比较粗糙鄙陋,有浓重的巫色彩,长期普遍存在浸溶在下层世俗生活的精神领域和日常生活。遭到士人的不齿。

演义,演经书之义的略称,《三国演义》代表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境界它既不因袭“史”的刻板,又纠正了《三国志平话》“言辞鄙谬,又失之于野”的偏颇,“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老之文,去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概括万事”(高儒在《百川书志》中对《三国演义》的写作要领的概括。)实现了“演”与“义”“信”与“美”的融浑统一。七分实,三分虚是其突出的艺术特色。

书中,谶纬灵异,卜卦占星祈禳设坛,临死有恶兆,劫寨有信风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之类的故事并不鲜见。在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之中发散一种特有的光泽和神韵。令读者叹为观止。这也是罗贯中“演”得好演得成功各臻其妙的重要方面之一。

我翻阅了近十余年来对三国研究的论文汇编,搜索到的条目有近千篇,对三国故事中图谶现象研究得很少,对图谶背后所蕴涵的文学话语、文学功能、文化涵义更少论述。(《三国演义与谶纬神学》一文仅就从神学的角度谈了《三国演义》的谶纬现象)下面,我将就这一专题作深入地研讨:

一、《三国演义》的图谶现象

在《三国演义》中,几乎每一次重大的军事决策、调兵遣将,人事更替,都在前文中有所暗示,设有伏笔,天命观,道数论,贯穿了作品的始终。借天象、历数、望气、鸟音等预占,从人的相貌举止童谣托梦等方面占,我曾对三国故事及细节描写作过不尽全面啊整理,图谶有50处之多,在此我不再作一一详述,仅就其中代表性的几例作简要的分析:

按谶纬神学,将天上三桓,二十八星宿,皆一一与人间的职官相对立,以示吉凶祸福,天上某一将星将要坠落,地上将有一将相要死亡,根据它坠落的方向,以及对应的二十八星宿的星空分野,就可以预见具体的某国某州的部落首领将要遇难。如第63回,刘备、庞统取西川,孔明从荆州遣马良奉书刘备说:“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右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后七夕是夜,诸葛亮在荆州,见正面一星大如斗坠地,便大哭:“庞士元之命必休矣。”庞统正是七月七日被张任埋伏乱箭射死于落凤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