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煮酒侃三国》之:话说孙坚

时间:2024-07-31访问:5来源:历史铺

在后汉末年群雄争霸的诸侯之中,孙坚是比较特殊的一位的。一方面是他在镇压黄巾、讨伐董卓等战争中战功卓著,在东汉末年很有名气;另一方面他还是小霸王孙策、吴大帝孙权之父。因此史料上关于孙坚的记载相对于其他诸侯而言比较翔实。我们从史料上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现象:基本上对他的评价基本上都是比较正面的。不过在现代的一些评论中,孙坚的形象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使得对这一人物的评价变的模糊和混乱起来。那么,到底哪一个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孙坚呢?(一)陈寿的《三国志》对孙坚的评价是:“孙坚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导温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壮之烈••••••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先抛开诸如“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导温戮卓”的优点和“轻佻果躁”的缺点不谈,首先看看“有忠壮之烈”的这个评价。综观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于其它诸侯,似乎还没有人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这说明孙坚的“忠壮之烈”在三国及西晋时期都是基本上是得到认可的。南北朝裴松之在《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注中也说“孙坚于兴义之中最有忠烈之称”。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原因从这两位的著作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据陈寿《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及裴松之注中记载,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皇帝派遣司空张温代理车骑将军,向西征讨边章、韩遂叛乱。张温上书请求派孙坚为军事参谋,屯驻长安(今陕西西安)。张温以诏书召见董卓,董卓拖延了很久才来见张温。张温责备董卓,董卓则是很不服气,估计当场就发生了言语冲突。孙坚当时在座,就上前对张温说:“卓不怖罪而鸱张大语,宜以召不时至,陈军法斩之。”孙坚对董卓的嚣张狂妄非常不满,建议张温以召见不按时到达的罪名,以军法处斩董卓。张温却担心董卓在陇蜀一带享有威名,“今日杀之,西行无依。”孙坚说:“明公亲率王兵,威震天下,何赖於卓?观卓所言,不假明公,轻上无礼,一罪也。章、遂跋扈经年,当以时进讨,而卓云未可,沮军疑众,二罪也。卓受任无功,应召稽留,而轩昂自高,三罪也。古之名将,仗钺临众,未有不断斩以示威者也,是以穰苴斩庄贾,魏绛戮杨干。今明公垂意於卓,不即加诛,亏损威刑,於是在矣。”张温始终还是下不了手。事后朝中大臣听说孙坚历数董卓的三条罪状,无不叹息,孙坚被破格升为议郎,和这件事情应该有着直接的关系。不久董卓乱政,孙坚还感慨:“张公昔从吾言,朝廷今无此难也。”虽然以孙坚的政治眼光不可能预见董卓后来的狼子野心,但这件事情也足以让史家们对孙坚赞叹不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