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煮酒侃三国》之:三顾茅庐与毛遂自荐辨析

时间:2024-07-31访问:7来源:历史铺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老少皆知,这可以算做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功劳。罗贯中用了洋洋洒洒6000多字的篇幅来描绘这段被后世誉为千古佳话的故事,写的是一波三折、精彩纷呈、意境深远,令人难以忘怀。罗贯中采用的这个“三顾茅庐”故事出自诸葛亮自己的说法。诸葛亮曾在出师北伐之前向后主刘禅上过一篇《出师表》,在其中诸葛亮提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写的是一清二楚,是刘备三顾茅庐才把自己给请出来的。很明显,西晋史学家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就采用了《出师表》中三顾茅庐的说法。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就是正史当中的记载,也就是三顾茅庐说。不过在比陈寿更早的史家著作之中却有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也叫做毛遂自荐说。据三国时期魏人鱼豢所撰《魏略》之中记载: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以后,荆州成为众矢之的,直接面临曹操、孙权这两方面的军事威胁,荆州牧刘表又缺乏应对之策。被曹操赶出中原地区的刘备此时驻扎在樊城,引起了诸葛亮的注意。为了使荆州免受战火的蹂躏,诸葛亮亲赴樊城去找刘备。见面的时候刘备正在会客,刘备见诸葛亮非常年轻,又素不相识,也没把诸葛亮放在眼里,把诸葛亮凉在一边。等到会客结束,只剩下诸葛亮一人的时候,刘备还是不理不睬。正好有人送来了一支髦牛尾,刘备只顾自己用髦牛尾结毦(也就是编织饰物)。诸葛亮见此情景,不禁正色而言道:“我以为将军必定胸怀大志,想不到原来却只知道结毦而已。”这才把刘备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上。经过一番交谈,刘备发现眼前的年轻人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便把诸葛亮留为己用。这就是最早的毛遂自荐的版本。除《魏略》一书之外,后来西晋司马彪在其著作《九州春秋》中也提到了这个大致内容差不多的故事。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呢?最早提出意见的是南北朝的裴松之。裴松之把《魏略》和《九州春秋》中的这种说法放如自己为《三国志》做的注中。不过裴松之在完成了这个资料的收集后,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显然裴松之是赞同三顾茅庐说的。近几百年来,关于三顾茅庐和毛遂自荐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就这个问题争论的相关范围越来越广,说法也越来越多样化,有学者甚至认为三顾茅庐和毛遂自荐兼而有之。针对这些争论,笔者想结合毛遂自荐说的主要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