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三国演义》徐庶归曹故事源流考论

时间:2024-07-31访问:12来源:历史铺

《三国演义》徐庶归曹故事源流考论——兼论话本与变文的关系以及“三国学”的视野与方法【内容提要】罗贯中《三国演义》徐庶归曹故事原本史载,其中徐母故事更接近的根据是唐五代俗讲变文《汉将王陵变》,而以宋代说《汉书》的话本为直接依傍。这一事实表明,《三国演义》创作素材有不少是从非三国文献挪移化用。研究《三国演义》要放眼全部传统文化的背景以为参照,最大限度发明和凸显《三国演义》作为传统文化无边无际的网络中一个“中国结”的特征。【关键词】《三国演义》/徐庶归曹/源流

《三国演义》今存最早版本为嘉靖壬午(1522)刊《三国志通俗演义》,该书写徐庶归曹(操)故事,在卷之八第一则《徐庶定计取樊城》、第二则《徐庶走荐诸葛亮》和第三则《刘玄德三顾茅庐》,情节大略如下:1.徐庶助刘备计取樊城,大胜曹兵,为曹操所忌;2.曹操欲招降徐庶,乃用程昱之计,遣人至颖川赚取徐母来许都,诱使“作书唤之”。徐母骂曹,拒绝作书,操欲杀之;3.程昱劝使曹操不杀徐母,赚取徐母笔迹字体,伪造母书以招徐庶。徐庶接书,辞刘(备)归曹(操)。刘备于长亭饯别徐庶,徐庶走马荐诸葛;4.徐庶至许都见母,徐母愤恨其归曹,自缢而死。按此故事原本《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载: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俄而(刘)表卒,(刘)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1](P914)《三国志》裴注所引各书以及《资治通鉴》等相关记载事体无异。其后数百年,至《三国志平话》演为:曹兵大败,烧死不知其数。……皇叔设宴待徐庶,筵宴毕,当日徐庶自思,我今老母现在许昌,曹公知我在此杀曹兵,与我为冤,母亲家小性命不保!即辞先主,先主不喜。徐庶曰:“我若不还,老小不保。”先主、关、张三人与徐庶送路,离城十里酌别,不肯相舍;又送十里,长亭酌别。先主犹有顾恋之心,问曰:“先生何日再回?”徐庶曰:“小生微末之人,何所念哉!今有二人……”先主问谁人。徐庶曰:“南有卧龙,北有凤雏……”[2](P806-807)对比可知,《三国志平话》此节乃取《三国志》徐庶本事轮廓,挪移变异,踵事增华。其与史载本事主要的区别:一是《三国志》说徐庶因母亲随军败逃,被曹兵所获,不得已辞刘归曹,而《平话》却说他帮助刘备打了胜仗,因念及母亲“现在许昌”,主动请辞,投奔曹操而去;二是《三国志》没有写刘备送别徐庶等事,而《平话》虚构其事并作了渲染;三是《三国志》说徐庶荐诸葛亮在归曹之前并短暂与其共事刘备,而《平话》改写为刘备为徐庶送别,徐庶于临行之际荐诸葛亮、庞统以自代,后去曹营,徐庶与诸葛亮并未谋面。毫无疑问,这些改动的结果化生活为艺术,变史述为小说,是三国徐庶归曹故事文学化的巨大飞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