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荆州长沙太守校考──刘备与孙权借荆州析论
时间:2024-07-31访问:10来源:历史铺
前言判断郡守对土地及人民的主权,除了名义形式之外,也应考虑实质控制。以下从孙坚得失长沙开始,讨论传说中的借荆州始末,最后对医圣张机领有长沙太守作出探讨,以史料为标准,从而确定立论。一、名闻三郡之长沙太守孙坚孙坚初任郡守始于平定荆南叛乱用人之际,即中平三年(1)。最初,长沙、武陵、零陵及其他各地叛乱横扫肆虐,地方武力应付乏弱,波及荆州刺史刘度及南郡太守李肃逃亡(2),苍梧太守张叙及桂阳太守任胤被俘(3),后来朝廷以十余万大军镇压(4),规模上与举国鼎沸的黄巾起义毫不逊色。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同1)及零陵人观鹄聚众自称「天平将军」(5),来势汹汹不乏围攻城邑,朝廷任命孙坚为长沙太守,借重其军事长才用兵,中平五年孙坚平定三郡叛乱(同1)(6)。由于前后叛乱不限于长沙一地,太守虽被约束不得妄出及用兵(7),但是孙坚正值愤怒爱国青年之际,不惜越境擅兵出击,离开长沙、出军零陵及桂阳,追杀周朝、郭石及苏马(同1)(8),甚至应援到扬州解救宜春(9)。堂堂一个长沙太守,除了坚守本郡长沙外,热血来潮之下举一反三,行有余力挥师零陵郡、桂阳郡甚至长征宜春。当盗贼攻击郡县,孙坚此时作为解放人民的英雄,挺身悍卫家园。(题外话:长沙郡、零陵郡及桂阳郡刚好是后来孙权向刘备所争三郡(10)。)比较有争议时点为孙坚卸职,继任长沙太守为苏代(11),时在初平元年(12)。按董卓上表袁术为后将军,但袁术避祸离开,袁术另上表孙坚领豫州刺史(13)(14),下令孙坚攻击董卓。文献明确清晰,本来着无庸议。但若针对史料质疑,以为史书不载孙坚免官长沙太守,即不能承认孙坚卸职,对照史书详载长沙为太守,方才可行:而且借口没有规定豫州刺史不能兼领长沙太守,或者继任长沙太守原属孙坚可控制手下,因此关系应属孙坚利用他人名义拥有,不论谈名义或讲实质,孙坚两面讨好。特别是孙坚率兵北伐时,官位仍为长沙太守,直到偷袭暗杀荆州刺史王叡(同12)(同14)及诱杀南阳太守张咨(同14)(15),袁术后来上表孙坚领豫州,因此孙坚并非放弃长沙太守的职位而北上。强调孙坚以豫州刺史兼领长沙太守者,应该为主张者举证,而非若无异议或别人举证不能,即代表假设成立。基本上州牧太守并不兼任,综观两汉三国还没出现过一人同时兼领二地太守或跨州领郡,史无前例可以不作考虑。高层都督各州诸郡是另一回事,底下仍有单独太守、刺史及州牧,就长沙太守立场而言,一但孙坚改领豫州刺史,那怕虚领而非实领,就当时而言,业已丧失长沙太守之职。这种升官易职的手法,通常可以达到夺根拔基的效果。袁术正要崛起,利用孙坚为马前卒而尽收荆州为当务之急,调虎离山是很高明的人事任免,查袁术因此接任南阳太守(同13),因前南阳太守被孙坚所杀(同14),孙坚与袁术有无密谋无史可考,但袁术为此一谋杀事件后,获得利益最大者。本来长沙太守孙坚与南阳太守袁术二人平起平坐,均为荆州郡守,但是孙坚却自愿服从袁术,欲图豫州刺史美梦,出走长沙甚至远离荆州,在刘表与袁术积极介入下,荆州反被二人所瓜分,孙坚只能靠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