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三国随章侃 第二章 汉末政治(一)

时间:2024-07-31访问:6来源:历史铺

三国随章侃第二章汉末政治(一)(演义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这第二回说的是何进登台一事,而此事对于东汉的灭亡又极大关系。黄巾之乱对东汉政权的直接打击并不十分严重,几个月黄巾军的主力就告覆灭,首脑全部被杀,已经对东汉政权构不成威胁。但是对于东汉政权的间接打击却颇为严重,在黄巾之乱发生后,为了扑灭黄巾之乱,中央政权仓促下达了让各地方政权自行组织武装的命令,各地方官员,地主豪强,乘机抬头,拥有了自己的武装,而敢于与中央政权明着或暗着唱对台戏了,而且黄巾军主力首脑都告覆灭,但是其余党却在四处流窜,外加东汉政权在平定黄巾之乱后处置不当,出现大量流民,这些流民许多加入了盗贼行列。这比黄巾主力对东汉的损害更大,如演义中提到的,在幽州冀州称帝被刘虞剿灭的张纯张举,在长沙作乱被孙坚平定的区星,此外还有在常山活动的张牛角张飞燕部,在益州称帝的马相,在凉州反叛的王国,马腾,还有在青徐两州活动的几十万黄巾余部,这些流寇的存在使得地方武装的存在有了借口,而日后曹操袁绍等人也就是靠收编了这些流寇日益壮大。但是,这并非日后造成群雄割据的根本原因,毕竟流寇四处这种情形基本上是大规模起义后的后遗症,如清朝太平天国天京被攻破后,还有大量太平军捻军在大江南北活动,僧格林沁也战死,但是仍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黄巾之乱平定于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12月,到汉灵帝死,汉少帝登基的光熹元年也就是公元189年夏,近四年半的时间,虽然流寇四处作乱,但是大都被很快平定,而虽然地方势力有所增强,但远没有达到如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地方官员大都还是以中央政权马首是瞻,中央委派的地方官也大都能控制政权。而且汉王朝也人材济济,虽然日后的风云人物袁曹等人还没有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但是当时的朝中大臣如皇甫嵩,朱儁,张温等人也是一时之栋梁。丝毫看不出东汉王朝就要在之后的三十年丧失所有的权威,最终灭亡。这一切,都缘于东汉的党争,或者说,外戚,宦官,士大夫这三者之间的争斗。东汉一朝,边患不烈,终其一代,少有西汉匈奴,唐突厥这般的强敌,甚至回纥吐蕃那一级别的也没有出现。这一来是西汉朝对匈奴的打击甚强,东汉建立后边疆无有强敌;二来是东汉对外征伐颇为得力,出现了班超,耿秉,窦宪,窦固这般的名将,即便是东汉末年,皇甫嵩,公孙瓒在对北方羌,鲜卑乌桓征伐也是屡战屡胜。但同时,东汉内部的权力斗争却极为激烈。外戚掌权这一情况实际上在皇权社会是很难避免的,皇权社会由一族一姓统治天下,为了巩固自己家族作为皇族的地位,便不得不打击别的家族,加强自己家族的实力,最好的办法便是将自己皇姓一族实力大大加强,汉高祖,明太祖等帝王分封同姓王不外乎如此,但是后代皇帝并没有前代皇帝一般的威信,同姓王给予自己的不是支持反而是压力,及至七国之乱后,汉朝便着力削减同姓王之权,对于同姓王也不是十分信任,然而权力的真空总要有人来填补,除了父系家族外,血缘之亲近莫过于母系,这样一来外戚上台则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尤其古代太后威权极重,且不说第一位汉朝太后吕后本就是辅佐刘邦的一大奇女子,在汉朝前期一度掌控全权,就说日后的皇帝年幼,大都是太后听政,太后之旨意不下于皇帝圣旨,而太后为女流,行事又多有不便,如此一般太后这一族便得以掌控朝政了。西汉末年多是如此,西汉更是被外戚夺去了政权。
本文标签: 三国 随章 第二章 汉末 政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