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三国随章侃 第十八章 攻城和伏兵

时间:2024-07-31访问:11来源:历史铺

三国随章侃第十八章攻城和伏兵第十八回贾文和料敌决胜夏侯惇拨矢啖睛三国演义不单是本好小说,也是一个极好的军事战术教材,尽管不能和真正的军事著作相比,而且一些内容过于小说化,不能当真,但是三国演义中列举的一些战例也是颇有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特点,而本回中说到张绣曹操,吕布和刘备两次战役,其中说到曹操攻城,撤退时设伏,吕布夺小沛这几个例子,我们本章便围绕着这几个例子说说古代的攻城和伏兵。城市是文明的象征之一,而在军事上,城市则代表着文明部族的防卫力量,当农耕文明达到一定程度,一个地区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定居人口和财富时,城市就出现了,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强盗,这些强盗有可能是野蛮部落,尤其是游牧民族,也有可能是其他的文明,无论如何,为了保护自己,城市便需要高墙来作为防御力量的补充。当发觉砖瓦构成的城墙能极大程度的减少血肉之驱的民众伤亡后,作为弱势一方,选择守城就成了必然,而战争也往往成了对城市的争夺。在相当成的时间内,城市的建筑能力远远超过了军队的攻城手段,尤其是如首都一样的大城,在几代人不断的修筑下,坚固无比,所以在古代兵法中说,攻城为最下策,攻城不单伤亡数量要远远高于野战,而且往往徒劳无功。春秋战国时期,便常有围住对方都城数年却不得攻破的结局,最著名的便是秦军攻打邯郸了。为了增强城墙的防卫力量,除了对城墙加高加宽之外,其他的附属设施自然是必要的,增加一道内墙和护城河已经是最简单的办法,箭楼、闸楼、城楼、角楼、敌台、敌楼、堞墙、垛口、吊桥等城墙附属建筑使城市的防御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难以攻下,在攻城器械缺乏尤其是火药没出现时,古代攻城是怎么样的呢?一般来说,选择攻城的一方在兵力之上会处于优势,为了减少自身伤亡,围城是最好的选择,尤其在自身粮草充足而对方粮草不足又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围而不攻往往能得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但是在现实中,却不太有这样的机会,因为攻城的一方在人数优势的同时也消耗了更多的粮草,尽管城市中往往会有大量的平民,但是攻城一方的粮草往往要从远方运来,外加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很多也是粮食存储中心,这样一来攻城方选择围而不攻就不是明智的选择,除非已方占据了太大的优势而对方孤立无援,时间和空间都在自己这边。而当攻城成了必要时,攻城器械和办法便是第一位了,最常用也是在小说演义中最常见的就是云梯和攻城槌,而演义中对应的往往就是滚石檑木沸油了,虽然说演义里说的实在太过简单,但是也不能不承认,这些攻防办法确实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了。假如没有效果,那我们在之后官渡之战中会看到投石机,地道的出现,实在不行的话,引水灌城也是一种办法,不过那种另类的办法并不是每种城市都适用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