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随章侃 第三十章 官渡的偶然
时间:2024-07-31访问:13来源:历史铺
三国随章侃第三十章官渡的偶然(演义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在日后讨论袁曹时,我们常常说到袁绍与曹操的个人能力,以袁绍不如曹操,或者以荀彧的四胜和郭嘉的十胜作为例证。只是这些更多是因为曹操胜利而为之找的证据而已,假若袁绍胜利,相信我们也能看到史学家找出无数个证据来证明曹操的失败是必然的。自然,这也不能错怪史学家们,因为历史学往往就是一种寻找胜利秘密的学问,而实际上,历史充满着偶然,而官渡之战就是一个偶然事件。要谈论官渡之战,先从双方战前的大环境来看,经过多年的征战,北方局势基本明朗,原来的吕布,袁术,公孙瓒等主要势力已经被歼灭,北方主要形成了以袁绍和曹操两大集团对峙的局面。而在这种情况之下,双方的实力对比最为重要,而以曹操与袁绍的实力对比来说,曹操明显不如袁绍。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明白实力的定义,虽然说领导者的个人能力也是实力的一部分,但是这种能力很难作为具体数字来体现,而且即便有这样的能力,也需要领土,军队,人口,粮草等物质来实施之,即便天纵奇材,没有实力也白搭,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世界上不乏天才被庸才打败的情况,并非智不如人,是力不如人也。所以在实力计算上,通常应该把领导人的个人才智忽略比较适当。况且,袁绍成为东汉末年的首屈一指的力量,除了他的家族之外,他的个人能力也发挥了作用,若说其不如曹操或许是,但是假若说他一无是处,就不妥当了。同样的情况,荀彧的四胜说和郭嘉的十胜说我们除了对其中军队战斗力的评价可以借鉴之下,其他的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荀彧和郭嘉的这些说法更多是一种辩论技巧和对本方信心的鼓舞,但是假若因为这样就能够打败袁绍,那就大错特错了。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袁绍灭公孙瓒,夺得幽州大部,加上自己本就有的冀州,外加并州和青州部分,正所谓四州之地,其中以冀州实力最为雄厚,袁绍将自己的大本营经营多年,在东汉时期已经成为首屈一指的大州,曹操在得冀州后清查户口认为冀州仍然可得三十万众,这在战乱人口流失严重的东汉已经是相当惊人的数字了。而曹操方面,拥有兖州,豫州,徐州等地,这是东汉末年战乱的主要地区,几个地区甚至反复受到战火殃及,如曹操的大本营兖州在曹操与吕布拉锯时军队因缺粮而罢兵,军队都已经如此,平民可想而知。曹操即便兴屯田起了一定效果,但是比之袁绍还差了许多,在人口和军队数量,后勤补给程度上,袁绍比之曹操有相当大的优势,这袁曹双方都有着共识,所以袁绍方面的谋士田丰沮授都提到以消耗曹操民力为主的战略,而曹操视袁绍为第一大敌,其手下谋士在辩论时也对袁绍兵多将广这点予以承认。实力上的差距使得曹操面对袁绍要畏惧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