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随章侃 第六十二章 所谓上中下计
时间:2024-07-31访问:9来源:历史铺
三国随章侃第六十二章所谓上中下计(演义第六十二回取涪关杨高授首攻雒城黄魏争功)本回演义刘备终与刘璋翻脸,展开了自己的攻蜀大计,此时庞统献上了上中下三计,此三计在《三国志.庞统传》中有载:“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三国演义》中基本上按照《三国志》中的记载,虽有文字上的些许改动,但是意思并未改变,庞统确实献上了这三计,说起这上中下三计,好象谋士们特别喜欢用,就说演义中后来司马懿对公孙渊时也说了三计:“渊若弃城预走,是上计也。守辽东拒大军,是中计也。坐守襄平,是为下计,必被臣所擒矣。”不过司马懿说的三计和庞统的三计不同,庞统三计是献上自己一方应该采用的计策,此三计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的。而司马懿则是站在对手的角度上,分析对方能施行哪些对策,并结合对方的决策层情况判断对方最后会采取哪个对策。就好象日后刘备攻打刘璋时听说郑度向刘璋献上的坚壁清野之计后法正依靠自己对刘璋的了解准确的做出了刘璋不会采用的判断,这和司马懿对公孙渊只会采取下计的判断是同样的情况。其实在历史上还有两次著名的上中下计,和三国这两次三计正好对应,一次乃是汉朝初年,英布造反,薛公在对刘邦召对时进行战略分析,认为在英布的角度之上能采取上中下三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何谓中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庾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何谓下计?”“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上曰:“是计将安出?”令尹对曰:“出下计。”上曰:“何谓废上中计而出下计?”令尹曰:“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曰出下计。”上曰:“善。”日后英布果然如同薛公所分析的一样,采取了下计,最终战败身亡,应该说,这种上中下三计的分析是相当有难度的,既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之上分析能施用的对策,又要针对对方的情况来判断会选择哪种对策,难度不可谓不高也。能有这样的智谋,在谋士中也可称之为佼佼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