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7来源:历史铺
三国随章侃第七十二章领袖与下属(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回演义的前半章说到曹操被诸葛亮的计谋弄的焦头烂额,此事在上一章便已经解释过了,绝无可能,汉中战役中诸葛亮一直在后方负责后勤,根本不可能来到前方指挥战事,这只是演义为了神话诸葛亮的又一做法而已。演义的后半章则有一件事颇引人注目,便是杨修之死。杨修,汉太尉杨彪之子,以才思敏捷著称,与曹植交好,为其出谋划策以夺取世子之位,不过史书中说起他的功绩则远不如曹魏中的诸多大臣,然而在诸多小说笔记中谈到了他与曹操斗智的诸多事,而他与曹操的关系则颇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有一部京剧《曹操与杨修》便是戏说此事。演义中在谈到杨修之死提到了两点曹操要置于杨修死地的原因,其一是杨修是曹植心腹,曹操在定下曹丕为世子后,惟恐他日后生事而将其处死,以断绝曹植羽翼;而其二则是杨修才思敏捷,在斗智上屡屡超出曹操,并能猜出其心思,曹操厌恶之,而借机将其处死,这一点也是后人最为关注的,因为这一点关系一个问题,便是领袖与其部属应当如何相处。杨修的死之所以能引起后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便是因为历史上的诸多文人将自己代入杨修的角色,深哀自己才高八斗,却被君王所忌,这一事例不单只是杨修而已,韩信,文种诸多等人都是如此,那么,领袖是否真的忌惮其部属呢?说到这点,我们不能不先说一下领袖的能力。在评书中,在演义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君主无善战之本领,无谋划之能力,只靠举着一张“仁义”大旗便引得众人来归,为其所用,其中之典型莫过于三国之刘备,水浒之宋江,说唐之李世民。好似领袖人物只需仁义和会用人便可成就霸业,而无须自己有能力一般。当真如此吗?“仁义”是历代文人对主公的要求,我们先放在一边不谈,那用人说呢?用人是不是那么神奇,只需要会识人用人,即便自己能力一般也可以成就霸业呢?假如真如此的话,那历代皇帝便肯定多是相士了。事实上,历代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能从群雄之中脱颖而出,其能力都是首屈一指,乱世之中,以强者为先,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带兵不会打仗的人却能统御远超自己能力之上的人,而那些人都甘愿为其下而不动反心。且不说李世民朱元璋刘裕刘秀这一些用兵如神的开国帝王,我们只说这三国时期,曹操刘备这两人便都是一等一的沙场高手,每奉大战便亲率其部出征。曹操就不说了,自起兵起,可说每年都率领大军出征,可说是无战不欢,而刘备自起兵起,实力从弱到强,所有大战都是自己亲历亲为。(刘备实力比曹操确实是略显不足,但是与曹操和自己的那一干手下相比,就显得高超许多了。)而其他诸侯也都是自己亲征,少有自己不打仗却委任于部下者。(真是委任于部下时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实力已经雄厚无比,剩下的地区只需要一偏师足以,如刘秀讨蜀,朱元璋北伐;还有一种是继承长辈之位,江山不是自己打下来的,没有经历过大战的考验,如孙权,在作战上便明显有缺陷,自己亲征的效果远不如委任于部下。)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依赖别人,所谓只需用人便能成事,那肯定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