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三国随章侃 第八十九章 汉化的秘密

时间:2024-07-31访问:4来源:历史铺

三国随章侃第八十九章汉化的秘密(演义第八十九回武乡侯四番用计南蛮王五次遭擒)在本回演义中出现了这样一个人物,孟节,孟获的哥哥,与蛮王孟获不同,孟节显得文质彬彬,更象一个儒家文士,所以诸葛亮在得知孟节的身份后大吃一惊,随后便感叹盗跖、下惠之事。盗跖、下惠是什么样的故事呢?相信不少人知道柳下惠的故事,坐怀不乱的君子,其实柳下惠本姓展,乃是一个清正严谨的官员,后来归隐,柳下其实是他日后归隐的地名,而“惠”乃是他死后的谥号,这在古代也是常见的事,他被世人称为君子,不过最出名的还是那坐怀不乱的故事了。(一直以来有很多人质疑甚至嘲笑柳下惠的坐怀不乱,不过也很正常,君子就如英雄,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指望每一个人都象君子一样坐怀不乱是不现实的,君子英雄毕竟是少数。)至于盗跖在传说中是柳下惠的弟弟,乃是手下有着数千人横行天下的大盗匪,打家劫舍,无恶不作,便是一般的诸侯见之也要躲避,《庄子》中制造出孔子见盗跖的故事,为得是嘲讽儒家。盗跖柳下惠的故事都是传说,所以诸葛亮称之不信,因为两兄弟一极善一极恶实在是很少见的事。(当然,现代大有将两者颠倒的观点。)所以见到孟节孟获两兄弟时,诸葛亮便说到这故事了。还是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来,其实两兄弟善恶相反,虽然不常见,但是也不是太希奇的事。孟节变得如儒家谦谦君子或者说汉化一些也不是什么令人惊奇之事,演义中的孟节虽然是虚构,但是少数民族的君王甚或一城之人变得如中原习俗一般,这在中原东西南北都有例子,尤其是在中华强盛之时,一些国家甚至有小中华之称。不过,即便有这样的例子,但是那些在草原上,丛林中的少数民族却依然保留了自己的习俗,无论中华强盛无比也没有改变,然而令人惊奇的是,那些少数民族在进入中原后,却迅速的被同化,汉化,变得和一般的汉族无疑,甚至连自己的族群都忘记了,他们的民族消失或者说融合了。对这一现象,史学家称之为我们伟大的文明文化的功劳,是的,确实如此,但是这只是一个结果,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不是一句我们的汉文化汉文明包容一切的套话就可以说明的。“夷入夏则夏,夏入夷则夷”这句话存在已久,这句话的解释也很多样,在我看来,这句话正好可以解释“同化”一事。中原文明的根本是建立在什么上面的?我们都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原文明是在黄河流域农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我们是农耕文明,这十分的自然,只有农耕才能保证稳定的收成,在稳定的收成之上,文明才得以建立,东西方的文明莫不如此,也就是说,那些耕地,那些稻谷,是我们文明的基石。和我们不同,草原中的民族以游牧为生存方式,丛林中的民族以采集或者游猎为生存方式,这些差异决定了我们和他们的文明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我们的差异是建立在生活方式而上,这是没办法避免的问题,所以即便有着一两个部落或者城市会因为种种缘故汉化了,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大体的格局,就好象在中原,再进行任何的胡化政策,能把所有的汉人头后留上大辫子,让汉人的服装消失,但是骨子里也改变不了汉人的文明,反而因为他们进入了汉人的地方而变得汉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