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一十四章 在外的臣子
时间:2024-07-31访问:9来源:历史铺
三国随章侃第一百一十四章在外的臣子(演义第一百十四回曹髦驱车死南阙姜维弃粮胜魏兵)上一回演义中说邓艾面临困境,使出了离间计,令人流言给刘禅,本回开始此计就有了效果,刘禅令姜维退兵,从而这次北伐也功败垂成。在诸葛亮北伐时演义也有如此描写,姜维这次只是重复了诸葛武侯的故事,谁让他们在演义中是师徒呢?不过,这只是演义中的说法而已,真正的姜维乃至诸葛亮都没有因为刘禅的命令而撤兵过,这里要另外说一句,刘禅此人说是明君,肯定不是,说是昏君呢,也算不得太昏,陈寿说他“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这点评价确实恰如其分,当然,对于绝大多数的皇帝来说,都可以这样说,因为皇帝毕竟只是一人,真正做事的还是那些手下大臣,所以选择大臣的好坏和皇帝本人的政绩息息相关。当然,这一点十分难以做到,皇帝也是凡人,没有看透别人心思的本事,那些奸臣说不定在他眼中就是好人,那些忠臣说不定平时根本得不到他的赏识。用人这方面,一方面看皇帝本人的眼光,另一方面也要看运气。刘禅的眼光好不好呢?还真的很难说好,但是运气倒是很不错,父亲留给他一个诸葛亮,诸葛亮给他留了几位重臣,这使他在位期间,可以将政务交给手下大臣,自己基本上当甩手掌柜。从蜀汉政治来看,这样的做法倒也算不上糟糕,一直比较清明,没有发生象东吴曹魏那样内部的混乱,这也和所选的几位执政大臣个人品行有所关系。刘禅这种做法很难说好坏,某个时段有某个时段的做法,一些阶段需要君主比较强势,亲历亲为,一些阶段需要君主放手一些,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假如刘禅最终没有成为亡国之君的话,更没有说出那个“此间乐,不思蜀”的名言的话,相信史家的评价会好很多,毕竟对于大臣来说,皇帝除了英明神武之外,任贤用能更为重要。还是回到原来的话题上来,刘禅不管是否明君,但是对于诸葛亮到姜维这几位重臣,还都是比较尊重的,诸葛亮自不用说,姜维时期虽然宦官黄皓弄权,但是刘禅还是未将姜维罢职过。对于北伐之事,没有干涉过,更没有半途召其回朝了。说到这里,不免要说起一件事,尽管说刘禅没有让诸葛亮和姜维班师回朝,但是类似演义中的例子却也甚多,那么,那些出征讨伐的大将,还有那些封疆大吏们,朝廷是如何让其听从自己的命令的。确实,所谓山高皇帝远,离得京城越远,京城的影响力就越见下降,而且兵法还常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对于这些在外的臣子将领,该如何使其服从中央之令呢。实际上,尽管说有“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之类的话,也真的有如此的将领,而边疆大吏造反的也屡见不鲜,但是若将其计算成数字,便会发觉这实际上只占了很少的一个百分比。那些造反的边疆大吏或者在外出征的将领,成功的更是少得可怜,到是只身逃亡者居多,这是为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