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12来源:历史铺
首先,拙著并非急就章,而是我十余年来对三国史潜心研究的成果,大致由近二十篇发表在众多核心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组成。其次,我研究三国的方法、“路数”不仅与易中天先生的通俗性“讲史”大相径庭,迥然不同,甚至与传统的三国史学术研究也大异其趣。
为了使读者能开宗明义,故我在绪言中对本书的各个专题作一介绍。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经过历朝历代的颂扬,特别是小说《三国演义》的渲染,其足智多谋而“近妖”(鲁迅语),其忠于汉室之高风亮节,以及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更是被历代统治者以及普通民众抬到了“昆仑”般的高度。
然而,我通过多年对三国史,特别是对诸葛亮的研究,深切地感到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诸葛亮被后人大大地神化、圣化了。
近年来,我相继在《文史哲》、《史学集刊》、《东岳论丛》、《探索与争鸣》上发表了多篇评价、论述诸葛亮的论文,其中的观点确实是突破传统,发人之所未发的。例如在《诸葛亮忠于蜀汉说再认识》(载《文史哲》2004年第5期)一文中,我对诸葛亮的忠君思想提出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见解。我认为诸葛亮是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其秉政时,废黜李严,打击魏延,将蜀汉军政大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他不仅大权独揽,且以“太上皇”自居,将后主刘禅置于股掌之中。诸葛亮竭尽全力进行北伐,其目的并非为了“兴复汉室”,而是冀图通过北伐来树立绝对权威,晋爵封王,实现刘备白帝托孤时许诺的“君可自取”。诸葛亮曾言:“若灭魏斩(曹)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锡)邪。”这番话实可视做诸葛亮心中隐私的真情流露。(注:九锡是权臣夺取皇位的工具,自王莽迄五代十国,权臣篡位,必先受九锡,然后皇袍加身,此为改朝换代的惯例。)
汉魏之际,五德终始说盛行,皇权衰落到极点,君臣名分的纲常伦理亦遭到严重破坏,这就给权臣受九锡与禅代鼎革提供了政治土壤与舆论导向。诸葛亮遭逢乱世,幸遇明主,初必竭尽全力酬答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然“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又掌握了蜀汉的全部军政大权,刘禅昏庸无能,诸葛亮是否能心甘情愿地辅佐幼主,就很值得怀疑。“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天厌汉德久矣”,这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之必然,谁也阻挡不了。在此背景之下,一旦时机成熟,诸葛亮效仿“汉魏故事”,在蜀中筑起受禅台亦不无可能。当然,“诸葛一生唯谨慎”,在功业未建的情况下,他断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轻举妄动。可以试想一下,倘若北伐成功,汉室“光复”,诸葛亮本人,抑或其子孙极有可能凭借盖世之功,实现易代更祚,登上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