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8来源:历史铺
在三国演义后期,由于诸多原因使得魏晋成功入侵蜀地,并一举占领.我不想根据演义谈论宦竖之祸,因为那不是关键.我认为其关键问题在于姜维刘禅之间的微妙关系,这最终导致蜀国防御体系的崩溃,诠释这一关系,同时也可以对三国后期蜀国内部的一些个案进行推理并找到相应的原由..
要分析姜维与刘禅之间的微妙关系,首先要分析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入手,因为后主是刘备之子而姜维是诸葛亮提拔起来的,彼二人关系的渊源来自与此二人.
刘备与诸葛亮之间,是不是单纯的君臣关系呢?当初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出山,是求贤心切.而诸葛亮的<隆中对>一来是帮助刘备分析战略全局和应对之策,二来却是要展示一下自己胸怀的韬略,借以暗示刘备自己确实有这个实力做军师.诸葛亮与刘备虽然常有彻夜长谈,但他的智慧远在刘备之上.此二人的共同语言不会很多,关系也不可能有多亲密,何况还有君臣关系的鸿沟.所以,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局限在单纯的君臣关系.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曾对诸葛亮说刘禅儒弱,请亮辐之或是自己在成都称王,自领朝政,这话把诸葛亮吓的汗流遍体,因为刘备到此时都不能完全相信他.刘备临死说出这样的话,就是为了断绝诸葛亮将来干政篡政的可能性,诸葛亮虽是治世能臣,但是不是乱世的枭雄刘备仍然摸不透.这就恰恰显示了此君臣二人相互揣度的合作关系.说相互揣度,并非贬义,而是更清晰的描述此二人相互礼让,相互迁就的矛盾的合作关系.
诸葛亮与刘备之间是这样的关系,那他与刘禅又是什么关系呢?刘备死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034;,既是丞相,又是父亲.当作前辈予以尊敬.但诸葛亮作为白帝城托孤的许诺,对外竭尽全力挺进中原,对内尤其是对刘禅则不加管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原因是他不想造成干政的形象.另外,诸葛亮是自小看刘禅长大,所以对其能力十分了解,如果说诸葛对刘备的知遇之恩还有感激,尊敬和礼让的话,对于刘禅这样的材料也就只有尊敬和礼让了.刘备死后,安居平五路的时候,诸国亮托病一连数天不上朝堂,急得刘禅亲自跑来拜见,而诸葛此时斜倚竹杖正在赏鱼.试想,这样没有礼仪的作为是一个知书答理的臣子应该做的吗?诸葛亮此举意在何为呢?意在证明其权力的重要性和其决定的权威性.
如果说诸葛亮与刘禅之间的君臣关系还有尊敬和礼让,而且尊敬殆尽的话,那姜维与刘禅之间的关系就只剩下礼让了.姜维,相对与蜀中的老臣,只是一个半路出家的降将.诸葛亮收复姜维,从排队看,应该属于诸葛亮的党羽.星郧五帐原之前,刘禅曾遣李福来问丞相百年之后,谁可以接替.诸葛亮提出的人选中却没有姜维.蒋宛和费炜可能是治国的能臣,但作为蜀国的发展壮大将来问鼎中原的基础,姜维不能不说是孔明死后蜀中至关重要的人物.为什么不提,孔明不想让刘禅感觉自临死时还要在朝中遍插党羽,是为了避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