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曹操“东临”的“碣石”究竟在哪里?

时间:2024-07-31访问:7来源:历史铺

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海滨抚今追昔,吟出了脍炙人口的《浪淘沙·北戴河》,一句“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使被简称之为“碣石”的碣石山这个古今有名的观海胜地成为一个惹人注目的历史地名,引起了学术界及各方面人士多年的密切关注。关于碣石山,传统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沦于海说,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有关记述,以为古碣石山在六朝以后业已沉沦入海,其沉沦之地约在与昌黎县比邻的乐亭县附近的渤海海域;一是古今碣石为一山说,即认为古碣石山即今昌黎城北的碣石山,碣石山在近两千年从未沉入海底,一直巍然耸峙在渤海近岸。自从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上海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编谭其骧在1976年第2期《学习与批判》发表《碣石考》,断然否定传统的“碣石沦海”说之后,古今碣石为一山说已成定论,被《辞海》、《辞源》等辞书广泛采用。近30年来,碣石考辨在否定沦海说的基础上又出现一些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是否在碣石山一带沿海还有一柱被一些古人认为是“碣石”的峭岩;多年间,海内外报刊陆续发表有一定数量的碣石考辨文章及相关报道,碣石山邻近地区的一些秦汉建筑遗址发掘也直接涉及这一问题。近些年,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碣石”异说,山东省无棣县一些人士依据明、清时刘世伟、顾炎武等学者有关“碣石”的考证文章,认为《禹贡》记载的“碣石”当为无棣马谷山,并且提出新的见解,断定古今诸多学者所认为的曹操当年“东临”的“碣石”是今昌黎城北的碣石山,或曰在昌黎碣石山一带,是完全错误的,而曹操当年“东临”的“碣石”应在马谷山。他们的这一说法,集中体现在由郭云鹰主编的《禹贡碣石山》(济南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一书的几篇文章之中。郭云鹰作为《禹贡碣石山》一书的主编,在《禹贡碣石山》一书中亲自撰有《曹操东临之碣石在无棣》。在《曹操东临之碣石在无棣》一文中,郭云鹰为把曹操“东临”的“碣石”,说成是山东省无棣县距海有25公里,海拔63.4米,方圆0.39平方公里,号称“鲁北第一山”的马谷山,独出心裁地把曹操当年吟出的《碣石篇》(一作《步出夏门行》)的时间向前推了一年,认为《碣石篇》不是曹操在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九月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所吟,而是曹操在东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八月“东讨海贼管承”时所作。辑入《禹贡碣石山》一书的徐景江《从〈步出夏门行〉探寻曹操东临之碣石》、刘玉文《曹操何处临“碣石”》等文章,也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同样的观点。那么,“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果真众人皆醉我独醒,像《禹贡碣石山》一书中所说的,不是曹操在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天北征乌桓归来途经碣石山所吟,而是在此之前一年的秋天到山东半岛“东讨海贼管承”所作吗?非也!笔者细细研读这几篇文章,发现曹操在“东讨海贼管承”时“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说法,是根本经不住推敲的,也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