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2来源:历史铺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诞举事一回的题目是:「诸葛诞义讨司马昭」,意指诸葛诞征讨司马昭的行为是一种「义举」。那么,为何他最后会众叛亲离,兵败身亡呢?不知韬晦,仓促起事诸葛诞是诸葛丰的后代,诸葛亮的族弟。他一直在魏做官,但最初因族兄诸葛亮的关系,长时间不被重用,直到诸葛亮病逝,才在魏历任重职。诸葛诞为人「严毅威重」,刚直不阿,在淮南一带深得人心,因此有人觉得他对自己是一个威胁。司马昭自为天下兵马大都督后,「一应事务,不奏朝廷,就于相府裁处。自此常怀篡逆心」。这时,心腹贾充提醒他:「今主公掌握大柄,四方人心必然未安;且当暗访,然后徐图大事。」此话正中司马昭下怀,便道:「吾正欲如此,汝可为我东行,只推慰劳出征军士为名,以探消息。」于是,贾充来见诸葛诞,用语言试探他说:「近来洛阳诸贤,皆以主上懦弱,不堪为君;司马大将军三辈辅国,功德弥天,可以禅代魏统。未审君意若何?」诸葛诞听了马上大怒:「汝乃贾豫州之子,世食魏禄,安敢出此言!」接着又说:「朝廷有难,吾当以死报之。」贾充回来后,把诸葛诞的态度告诉了司马昭,司马昭大怒道:「鼠辈安敢如此!」当即采取一系列「可速除之」的措施,以防止其「久必为患」。诸葛诞「疾恶如仇」的精神是可嘉的,但他在这里有几处失策的地方。首先,他应该知道贾充是司马昭的鹰犬,也应该知道贾充前来劳军的目的是暗中探访消息,他还应该知道当时司马昭的势力很强大,自己的力量与之相差悬殊。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采用韬晦之计,暗中准备,待时机成熟后,方可行动。就像当年刘备虽有雄心,却要巧借「种菜」和「闻雷」来掩饰;司马懿有取代曹氏之意,却用「诈病」来蒙混那样,方为上策。诸葛诞过早地表态,不但对司马昭丝毫无损,反而促其加快除掉自己的速度,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做法。其次,诸葛诞起兵也显得仓促了些。当他听说司马昭往扬州送密书给乐琳时,马上「起部下兵千人,杀奔扬州来」,且不等乐琳申辩,便将其杀掉。从乐琳接到司马昭的密书后并未马上行动,以及诸葛诞向扬州进攻时,「城上无一人回答」,乐琳也没反抗等情况看,诸葛诞这次的行动,似乎急了一点。第三,在事情已经闹大后,诸葛诞才开始「积草屯粮」,可见他事前准备的不足。这也导致他被困城中,粮皆尽绝。而粮草用尽,又是他兵败的直接原因。《孙子兵法‧虚实》中说:「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所以伪装隐蔽的行为运用到极妙的程度,能使别人看不出任何形迹。如果能做到不露形迹,即使身边潜伏最高明的间谍,也窥探不出我们的虚实,即使敌人再有谋略,也想不出对付我们的办法。如果诸葛诞在起兵义讨司马昭之前,能够做到不动声色的话,那么,他成功的机会肯定很大。常言道:「不到火候不揭锅。」就是告诉我们,在竞争对手面前,要尽量避免过早地暴露自己的行动或意图,以防被对方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