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10来源:历史铺
目录
一、《三国演义》“演义”的是历史之上奥妙无穷的哲学
二、“三国”的分合变化源于哲学创新的动力
三、诸葛亮的宏大理想和高超手段
四、武力禅让是促进封建社会朝代更替、思想进步的潜规则
五、“三国五方”之天时与人和的比较
六、人和向天时、地利的转换
七、诸葛亮的局限与司马氏的深邃
八、诸葛亮的最后觉醒
九、诸葛亮是忠国家不忠刘氏
十、《三国演义》只有先统一才能启迪新思维
一、《三国演义》“演义”的是历史之上奥妙无穷的哲学
数百年来,一部完美得无以复加的《三国演义》却被许多好事者寻章摘句、数黑弄黄。有人从中衍生出误人子弟的“厚黑学”;有人说它的主人公诸葛亮是奸臣;有人认为罗贯中不过是个说书人,为情节好看而虚拟妄称、擅篡历史;最高的评价也仅仅是认为它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已……面对这些,笔者常常只能仰天作司马徽之叹:好!好!好在天才就是天才,果然不落俗胸。
为什么当年浩瀚无边的魏、蜀、吴三国只用几十年就归晋了,而尺幅大小的《三国演义》却几百年都统一不了呢?不是因为精神国度不能统一,不是因为作古的诸葛亮、罗贯中无口申辩,也不是我华夏后继无人,是天时不到!在《三国演义》中,作者运用密不透风的“回护”之法将叛逆思想掩盖起来了。有道是英雄惜英雄,在封建时代即便有人看懂了也不能明说,唯有心领神会。《三国演义》需待知己,而知己却需待天时。笔者以为现如今《三国演义》的真谛不应当继续被隐藏了,中国需要她,世界也需要她。于是尝试着将几百年前罗氏的本意毫不保留地传播开去,从此我只需无愧、孤独地等待。抑或像罗贯中一样再等几百年,抑或海枯石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