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破解《三国演义》之“三国五方”结构(八、九、十)

时间:2024-07-31访问:10来源:历史铺

八、诸葛亮的最后觉醒

诸葛亮终究是诸葛亮,不是马谡、曹爽,他是一个有前胸也有后背的英雄,是一个知进退的智者。上方谷火烧司马父子失败之后,他便承认了不是司马氏的对手,认识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注意,这句话不是他宿命的回归,相反是他人和意识的重新觉醒。他看到了人和不是一个的人和,而是全体将士的人和。它才是真正的成事之“天”。人和不能只有质量没有数量。试想,火烧赤壁时,曹操也没被烧死,但为什么在茫茫旷野中也能将他抓住呢?是因为那时有充裕的精兵良将可供调遣。但现在却连一个镇守谷口的上将都没有了,过分依赖了火攻、地势和天时。天有不测之风云,怎能完全确定不会有雨呢?天时的可靠性当然不如人和。火烧赤壁时不也是以为会刮三天风,没有料到中途的雨吗?但是,如果有足够的勇将,即使上方谷有雨又何妨?只要将司马父子引进来不就够了吗?相反,如果没有一夫当关的上将,那么再大的火,也是烧不死精诚团结、有勇有谋的司马父子的,他们不缺火里逃生的能力,身上也没有绑藤甲,大不了还是丢盔弃袍。你不是神仙,我们也不是臭皮匠,司马懿当时就是依仗他们的人和优势才敢于三父子同进这一“死亡谷”的。别忘了他同样也善于观察天文、地理。在他们之间,比的就是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语的理解深度。

司马懿在祁山连续使用六次暗纵术之后,终于将孔明的斗志和他的民心消磨殆尽。此后,作为战神的诸葛亮还有一点点不服输,尝试着送女衣骂司马懿,结果却遭对方反唇相讥。这时,江郎才尽的他便彻底宾服了,他决定暗中放弃战斗,以便快速成全司马天下,减少人们的战乱之苦。为什么可以这样判断呢?一是他选择了威胁小的五丈原扎营,而不是威胁最大的武功山。他并不非不懂地理,当初选斜谷弃子午主要是为了显能。二是他不想延寿。禳星完全是受姜维之劝才勉强为之,期间他也不抱成功的希望,所以违背禳星的规矩仍旧繁忙地工作。在魏延踏灭灯之后,他说:“此吾命当绝,非文长之过也。”他感觉自己已经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而他之所以要禳星主要是为了让魏延的本性完全暴露,成为“全民公敌”。三是他临终时将自己的权力分解,不让继承者有太强的攻击力,并且还在人事安排上故意将能力和职位颠倒,以逼死可能违背自己的意志而给司马或蜀国制造更多麻烦的魏延、杨仪。四是弥留之际当李福问到“文伟(费祎)之后,谁当继者?”孔明便不答了。这不是他没有气力了,他是一个事无巨细都要安排的人,怎么会不答呢?原因是他预感到彼时的蜀国也就差不多消亡了。五是“定军山显圣”时他的灵魂对钟会说:“虽汉祚已衰,天命难违,然两川生灵,横罹兵革,诚可怜悯。汝入境之后,万勿妄杀生灵。”这里是用隐讳的手段表现他的真实内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