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5来源:历史铺
童年及少年时期的文姬,在父母的宠爱教诲下,是幸福的;但从第一次婚姻开始,她的命运发生了悲剧性的转折,开始了颠沛流离、曲折悲惨的一生。
正值二八妙龄,文姬嫁给了河东世族弟子卫仲道。传说,卫仲道到圉镇求学,在铁底河边初遇蔡文姬,向文姬问路,因此两人相识并相恋直至缔结姻缘。但传说终究是传说,真实的情况则可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所幸,卫仲道是个有名的才子,与文姬志趣相投,因此夫妻两人弹琴吟唱,相敬如宾。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男半女,卫家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才高气傲的文姬受不了卫家的白眼,不顾父亲的极力反对,于是,“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她毅然回到娘家。
天有不测风云,不久之后,蔡家遭遇了一场更大的变故。公元192年,王允设计诛杀了奸臣董卓,天下人无不拍手称赞,惟有“蔡邕在王允坐,闻卓死,有叹惜之音”(《三国志》卷六)。《三国演义》里的描写更是翔实生动:
正饮宴间,忽人报曰:“董卓暴尸于市,忽有一人伏其尸而大哭。”允怒曰:“董卓伏诛,士民莫不称贺,此何人独敢哭耶!”遂唤武士:“与吾擒来!”须臾擒至。众官见之,无不惊骇,……乃侍中蔡邕也。
为什么蔡邕会痛惜董卓之死,做出如此让众人惊骇的举动呢?
在董卓掌权时,常笼络人才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得知蔡邕名气大,卓就请他来做官,但蔡邕不满其荒淫残暴,不予应召。董卓大怒,使人对蔡邕说:“如果不来,就杀你全家!”迫于董卓的淫威,邕只好应召。董卓见其一表人才,甚为喜欢。三天之内,三次晋升其官,遂官至左中郎将。不仅如此,“卓重其才,厚遇之。每有朝廷事,常令邕具草。”(《三国志》)所以蔡邕“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
但此举让当时的执政者王允大为恼怒,蔡邕情知罪大,于是请求“愿黥首为刑以继汉史”,众官惜邕之才,也皆力救之,但王允不听,命将蔡邕下狱中缢死。
父亲死后,母亲从死。接连的变故与打击让蔡文姬如遭霹雳、痛彻心扉,从此之后,惟余她孤身一人,漂泊于乱世。但谁也不曾想到,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
公元195年,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伙同北方的胡兵进犯长安,杀了王允劫了帝后、嫔妃等离开洛阳出逃。跟随着李傕、郭汜的匈奴胡兵也乘机杀民掠财,奸淫抢掠妇女。混乱中,无依无靠的蔡文姬也被胡兵掳走。
古人云:“宁为太平犬,不作乱离人。”战乱之时,生灵涂炭,有多少家败人亡,又有多少妻离子散?蔡文姬的《悲愤诗》就深刻地描绘了战乱带给百姓的痛苦:“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