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三国演义》结局翻案的小说
时间:2024-07-31访问:2来源:历史铺
《三国演义》标榜的是“晋平阳侯陈寿史传”,俨然是据正史而编撰的历史小说,故在故事主线和人物的结局上必须参照历史而难以虚构。于是,诸葛亮的北伐就未能成功,处于鼎立一足的蜀汉政权也最先被魏吞并……其实,许多人对《三国演义》安排的结局十分不满,有的文人就拿起笔来为《三国演义》作续书或者重写三国历史小说,企图改变《三国演义》的故事结局。为《三国演义》结局翻案的小说,大约可分为三类。一、由后人实现诸葛亮理想的翻案小说题为“西蜀酉阳野史编次”的《新刻续编三国志后传》共10卷139回,有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刻本,为今所见最早的《三国演义》续书。该书在其“引言”中明白宣告:“及观《三国演义》至末卷,见汉刘衰弱,曹魏僭移,……又见关、张、葛、赵诸忠良反居一隅,不能恢复汉业,……及观汉后主后为司马氏所并,而诸忠良之后杳灭无闻,诚为千载之遗恨”,于是,遂因西晋末年刘渊父子自称汉氏苗裔,则借其崛起而翦晋事,以为三国时蜀魏斗争的继续,乃“追踪前传”《三国演义》,敷衍成小说,使之“显耀前忠”,“以泄万世苍生之大愤”。此书在开端的第一回就揭示了全书的主要思想内容:“奈何(蜀汉)营中星殒,(诸葛亮)丞相云亡,遂使奸雄得志,千载于今,人心痛忿。幸而天道尚存,假手苗裔,夷凶翦暴,使汉祀复兴,炎刘绍立。”书中叙蜀亡之时,后主幼子刘琚(一作梁王刘理子)改名刘渊字元海,投北地匈奴,哭祭“元运真君行祠”(即诸葛亮庙),以聚兵复汉。其间,蜀汉诸功臣之后,如诸葛亮孙诸葛宣于、张飞之孙张宾、姜维之子姜发等,或同时出奔,或陆续来归,共同翦灭西晋。《三国演义》写诸葛亮未卜先知,该书则进一步写他死后成神祇“元运真君”,预宣天命,并且还交待他生前曾识晋朝“符谶之兆”。诸葛宣于“胸中府库甚富,且深得孔明之秘传”。书中写他先为刘渊“参谋”、“军师”,后为其父子的“丞相”。在刘渊初起兵时,他提出“夺得长安,以为基本,始能得志,横行天下也”(卷二);后来与张宾等也劝刘渊“必须建立汉号,正其名位,方好号令天下”(卷三)。他能卜卦,善阵法,长外交。其打得晋军大败的斗智用谋近于诸葛亮,而游说辽东慕容■等四镇不为晋军所用,其对汉主鞠躬尽瘁之忠心也颇相似于诸葛亮。该书卷八有诗盛赞诸葛祖孙忠心辅汉:“汉臣诸葛氏,堪为第一流。三分匡弱汉,六出尽弘猷。后胤尤贤孝,忠心继祖谋。辅持终汉世,孰可比伦俦!”清人刘方曾据《新刻续编三国志后传》编撰成传奇《小桃园》,亦写诸葛亮之孙诸葛宣于助刘渊(北地王之子)事。其中说诸葛宣于隐延安白鹤山,得其祖秘术。刘渊等往访之,聘为军师,用兵灭晋而复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