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诸葛亮真的很虚伪吗

时间:2024-07-31访问:6来源:历史铺

日前,随着一部《中国最虚伪的男人:梅朝荣品诸葛亮》的上市销售,有关诸葛亮其人其事的争论再一次被点燃。作者引用事例论证说,诸葛亮既不是忠臣贤相,也不是旷世奇才,而是中国历史上最虚伪的人。这一观点,似乎与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相违背。诸葛亮真的很虚伪吗?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三国历史人物诸葛亮,经过千百年来《三国志》、《三国演义》及相关戏剧、曲艺、民间传说、故事、影视剧等的广泛传播,可以说是老幼皆知,家喻户晓。他的修身养德、虚心纳谏、以身作则、一身正气的典范气质;他的忠于国家、忠于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他的忠顺勤劳、尽职尽责、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进取形象,无不受到历朝历代官员百姓的肯定、称赞和景仰。“诸葛大名垂宇宙”,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对诸葛亮一生努力作为和崇高道德品格的高度概括。当然,在众多的评价中,也有“多智近妖”的注语,近来甚至还出现了所谓“最虚伪的男人”之说。

一般来说,研究和评价三国历史事件及人物,主要是以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引各书为依据,再加上常璩的《华阳国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及考古发掘出来的资料等来进行分析和判断。影响广泛的《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小说,它里面的许多内容经过作者的再加工,有作者个人观点的取舍。当然,要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对历史人物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价,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也是允许的。但至少要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让“史实”来说话,而绝不能想当然凭空杜撰史料。

历史上,为了躲避战乱,诸葛亮十二三岁时便离开了老家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跟随叔父诸葛玄辗转来到荆州首府襄阳。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并没试图借助关系在荆州牧刘表手下捞个一官半职,而是带领其弟诸葛均来到离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寓居,十七岁的他,在这一住就是十年。在此期间,他胸怀远志,自比于管仲、乐毅,勤学苦读,躬耕陇亩,拜师结友,对年长的庞德公“独拜床下”,施以晚辈进见之礼,请教众多事理,从而结成忘年之交;与徐庶、孟公威、崔州平等好友经常一起切磋学问,谈论国家大事,关系特别融洽。与此同时,他在隆中还喜结连理,重才不重貌,勇担家庭责任。

二十七岁那年,当刘备“三顾茅庐”请教统一天下的方略时,他和盘托出早已在心中酝酿成熟了的战略方针———《隆中对》,刘备听后如获至宝,二人就此结成了“鱼水”关系。在治理荆州的五年中,诸葛亮充分展现自己集贤纳良的政治作风,积极团结众多荆州士绅,网罗了黄忠、廖立、蒋琬、殷观、刘巴、郝普等大批人才,极大地充实了刘备集团的力量。而当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报仇伐吴,兵败夷陵,在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更是恪尽职守、忠贞亮节,全力辅佐幼主刘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