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谈谈我对《三国演义》的整理

时间:2024-07-31访问:6来源:历史铺

近十余年来,《三国演义》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形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作为这一历史进程的参与者,我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若干成果。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1992年以来接连出版的四种《三国》整理本,它们是:1.校理本《三国演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2.毛本《三国演义》整理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3.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整理本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4.《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整理本巴蜀书社1993年11月第1版。对这四种《三国》整理本,国内外学术界同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之为“沈本《三国演义》”,“迄今为止最好的《三国演义》版本”,“《三国演义》版本史上的新里程碑”,“《三国演义》研究的重大成果”。著名学者陈辽研究员认为:“沈本《三国演义》是迄今为止《三国演义》版本中真实性、学术性、科学性最强的一个本子。”著名专家朱一玄教授指出:“版本研究,是整个研究工作的基础。几种《三国》整理本陆续问世,无疑是把《三国演义》研究推到了一个新阶段。”日本著名学者、《三国演义》日文版翻译者立间祥介教授也表示:沈本《三国》的“注释也很周到,远远超过了迄今为止的诸种注释。今后我也打算参考您的注释,重新修改一下日文版《三国演义》。”如此充分的肯定,既出乎我的意料,也使我深受感动。对于一个艰苦跋涉的学者来说,这实在是最大的安慰!为什么要对《三国演义》进行整理?许多人还不太了解。十几年来,我自己的认识也是逐步提高的。自1981年开始研究《三国》后,在反复研读的过程中,我陆续发现了书中的一些错误。例如:历史上袁绍曾封kàng①乡侯,《演义》却误为“祁乡侯”,刘晔本来字“子扬”,《演义》却误为“子阳”;诸葛瞻官至行都护、卫将军,《演义》却误为“行军护卫将军”。象这类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毫无益处的错误,有没有必要沿袭不改?我感到怀疑。到1985年1月,我和任昭坤同志合写《试谈〈三国演义〉的地理错误--从渭南之战说起》一文(载《三国演义学刊》第一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7月第一版),将《演义》中的地理错误初步归纳为五种情况:(1)地名移位;(2)地名混位;(3)自相矛盾;(4)距离误差太大;(5)古今地名杂用。在此基础上,我们明确提出:“应该对《三国演义》加以认真的校理,整理出一种新的本子。”1986年与谭良啸同志合作编著《三国演义辞典》(巴蜀书社1989年6月第一版,1993年11月增订版)时,对《演义》中的人物、情节作了大量考证,仅《人物》辞条就加了623条按语,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指出《演义》中的“技术性错误”。例如:《演义》说曹德是曹嵩之弟(第10回),我的按语是:“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世语》,曹德为曹操之弟。”《演义》说曹宇是魏文帝曹丕之子(第106回),我的按语是:“据《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曹宇系曹操之子,为曹操环夫人所生。”我还用按语说明,东汉末年有两个刘岱:一个是东莱牟平人,曾任兖州刺史,初平三年(192)被青州黄巾军杀死;一个是沛国人,系曹操部将,曾任司空长史,建安四年(199)奉命与王忠去徐州攻刘备。《演义》因二人名、字皆同,便将他们混为一谈,造成错误……通过这样一番扎实的工作,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我对《三国演义》中的“技术性错误”的认识更加全面,越来越觉得重新校理《三国演义》是时代的需要,于是,我毅然开始了这一浩繁的工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