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细说刘备

时间:2024-07-31访问:11来源:历史铺

目前品“三国”之风日盛,三国的人物成为人们评议的焦点。品评中人们似乎多着墨于曹操、诸葛亮、关羽这些名望颇高的枭雄、谋师和骁将,说刘备似乎成了一种捎带或陪衬,尽管文学及史学都把他界定为“正面人物”,是一世泱泱蜀汉帝王。这其中固然有其自身的缘由,但也不排除中国人的传统思路:在历史中留名的应是那些大善大恶、胆略超绝之人,恩泽百姓,声及史寰,风云叱咤,英姿卓然。而刘备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似乎都显得逊色,并有不少明显的弱点。因此,被人们忽略,不受人追捧,就成为必然了。但透过历史的尘雾及人们多年形成的固见,走近这位历史人物,会发现其身上蕴含着许多被人们忽略或被人们误解的闪光点,而这些闪光点又是与他的逊色、他的平实甚至他的弱点联系在一起的,并有着难得的现实感。品评这位仁兄,便有着些许不俗的意义,同时作为著名的历史加文学人物,容易引发共鸣或争论。当然还有一条,他是老乡河北人。由此“细说”,并非“戏谈”。刘备为什么不招人喜欢人们对刘备的了解,有的出于史籍,但绝大多数源于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所以,人们好像也分不清该把他看作是个文学人物还是历史人物。文学有历史的依据,而史料又经过了文学的渲染,亦实亦虚,亦真亦假,这无形中增加了对他感兴趣的范围,也丰富了其多重的内涵。无论文学和史学,都把刘备描绘成“红脸”,这一方面由于他曲里拐弯地承继有皇族的血统,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的后代,自然比试图颠覆汉室、“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和盘据江南一隅的孙权显得“根红苗正”,血脉在封建制的国度中是很让人看重的;另一方面刘备高扬“仁义”的大旗,尽管人们对他的“仁义”褒贬不一,但总比曹操的“奸诈”和孙权的“猜忌”要得人心得多,也正统得多。所以,应当说刘备是顺应了中国政治的审美需求,或者说是封建典章锻造出了刘备这个人物。但是,人们对这位人物似乎并不喜欢,或者说总是喜欢不起来。于是便造成了不尴不尬、不冷不热的局面。说来关键还在于自身不硬,或者是有明显的硬伤和弱点。为什么刘备不那么招人待见呢?说起来可能有这么几点:第一,本事不大。自古以来崇拜英雄或英雄崇拜都是人们的普遍心理,更何况在三国那样一种豪强竞斗的历史时代。古人界定英雄无非几大标准:一要武艺高强。这在冷兵器时代特别突出,是令人心悦诚服、克敌制胜、聚敛人才的资本,当然这之中还蕴含着胆气,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没两下子或松包软蛋,甭说古代,就是现今也不会有人佩服。刘备在这方面似乎就显得“面”了点,除“三英战吕布”时上去比划过几下,基本上没见他展示过什么身手。喜欢看“打仗”的小孩儿不喜欢他,长大了自然对他也不会有好感。二要谋略过人。打仗不但要凭勇武,还要有计谋,排兵布阵,战术安排,“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得动心思,有点花花肠子。不但作战,还包括政治交往、人际关系,这之中的说道就多了。谋略跟学问有着不小的关联,读的书多自然见识就广,懂得的道理也多,这方面中国人绝对脑子够用。刘备在这方面又不见长,从“隆中对”开始基本上听诸葛亮的,假若谋师不在身边他自己行事,十有八九要砸锅。荆州失守,他率军伐吴,沿河数十里安营,使用木栅,犯了兵家之忌;一待好几个月,弄得人困马乏,结果被吴军大败。刘备从小不爱读书,学识浅,谋略自然就要大打折扣了。三要富有文采。古人对诗书及文采的要求甚高,无论文臣还是武将。曹操登铜雀台赋诗,关羽秉烛夜读《春秋》,求的是一种境界,要的是一种品位。没有它,就等于缺了魂、少了神,没了高雅的情致和乐趣。此项说起来又不是刘备的长处,很少见他舞文弄墨、吟诗诵词,也不爱附庸个高雅,这下在知识分子中又少了人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