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张居正:改革家的一个例外

时间:2024-07-31访问:3来源:历史铺

  改革家的成败素来是以政绩为评判的依据,政绩都产生于当朝,那么何以要认为改革家的评价重在身后而不在当朝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因为历史上改革家的结局都很悲壮,他们为了富国强兵,鞠躬尽瘁,立下丰功伟绩,可个人的下场却非常惨烈,商鞅被五马分尸,王安石在孤独中郁郁而终。赵武灵王为了军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却被反对派包围,活活饿死。在大多数改革家功败垂成、惨遭不测的情况下,却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张居正。  ●张居正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称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张居正是16世纪后期载誉青史的宰相。他在万历王朝初年(1573-1582)当了十年首辅,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新政,把衰败、混乱的明王朝治理得国富民安,史书上称他为"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他功绩赫赫,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称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商鞅废除井田制,按军功授爵,奖励耕织,奠定秦国中央集权制和统一中国的基础。商鞅时代是从周代的分封制转化为秦代郡县制的创始期,这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后的第一次社会大转型,不同社会体制的转型与同一体制下的变革不可相提并论。王安石和张居正的改革与商鞅变法不同的是,他们都属于同一体制内部的革故鼎新,具有同一体制改革评价的可比性,可他俩身后的是非荣辱大不相同。  以王安石来说,从十二世纪到十九世纪的七百年间,偶有慧眼识俊杰者为其才能表白外,大都给以指责和抨击,《宋史》把王安石变法视为北宋祸乱之由,这一看法几乎盖棺论定,对后世起了主导的作用。清代的《四库全书》不仅对王安石变法全盘否定,凡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都给以"彰善"的美誉,遇有为王安石变法辩护的概以"瘅恶"论定,以致有"受谤七百有余年"之说,直到19世纪末严复、梁启超才为之彻底翻案。  张居正死在任上,虽然得以善终,但身后家族的命运要比王安石悲惨。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张居正病逝,同年底即遭弹劾,次年被抄家,兄弟张居易,次子张嗣修被流放,家人被围困饿死十多人,长子张敬修以血书鸣冤,愤而自尽。  从张居正家破人亡的结局来说,比王安石要不幸,若从身后的声名来说,王安石被诬七百年,而张居正死后不足四十年即被昭雪,崇祯年间全面平反,恢复谥号荣衔,子孙袭职,并将张居正的故居改成张文忠公祠,以供后人瞻仰。《明史》盛赞张居正为政期间"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