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小农思维作祟——明朝为何实行海禁
时间:2024-07-31访问:17来源:历史铺
作者:侯杨方(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明朝实行的海禁闭关锁国的政策与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理念是密切相关的。(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明太祖是中国历史上惟一出身赤贫的皇帝,他想恢复一种“鸡犬声相闻,老死不相(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往来”的简朴的农业社会。如果有可能,他甚至想废除货币和商品交易。明朝每户人家都要承担实物税和徭役,这徭役很可能就是从千里之外押运征收的几百块城砖或几千张纸送往南京,轮到这一任务的家庭,结局往往是破产。军队也如此,实行卫所制,官兵在驻地自耕自食,亦农亦兵。明太祖很得意,说他是养百万兵而不用花国家一分钱,但结果只是养活了百万名集体农庄的农民而已。明朝中后期,卫所军队与普通农民无异,毫无战斗力。更可笑的是,建造世界上最雄伟、最长的南京城墙时,每一块城砖竟然是从全国各地烧造好后运来的。明太祖也许没有想到,在南京建一个烧制城砖的工厂会是更高效、更经济的手段。(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这就是明太祖的思路和治国理念。在这个背景下,明太祖实行海禁就一点也不奇怪,连国内贸易都想要禁止,更何况是对外贸易?防御倭寇不过是实行海禁的一个很好的借口。(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明朝皇帝曾有一次公然违背了明太祖海禁的命令,那就是郑和下西洋。下西洋的动机来自于篡夺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皇位的明成祖朱棣,一是怀疑建文帝隐藏在西洋,进行搜寻追捕;二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进行的政治游行。郑和七下西洋一不殖民,二不贸易,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因此遭到臣下的普遍反对是必然的。明成祖好大喜功,执政时间一长,必然结果就是国家财政的破产。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任何实际的经济价值,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这一华而不实的举动很符合好大喜功如明成祖的胃口,但却是国力所不允许的。大臣们慑于明成祖的淫威,敢怒不敢言,只好借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刚刚落成即被雷电击中烧光的机会发难,逼得他罢下西洋。其实不要说七下西洋,就是七十次下西洋,按照这种动机和做法,对中国只是有害无利的,徒费国力的政治游行而已。(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