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郑和在非洲的足迹:坦桑尼亚“中国风”

时间:2024-07-31访问:9来源:历史铺

一架小型客机从蒙巴萨机场腾空而起,载着记者飞抵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结束了索马里和肯尼亚的采访,记者沿着东非海岸南下,继续踏寻当年郑和船队的足迹。

中国现存史料中没有关于郑和船队访问坦桑尼亚的记载,但有郑和部下到访莫桑比克的记述。莫桑比克位于坦桑尼亚的南面,而郑和船队当年是沿着东非海岸从北向南航行的,如果郑和船队曾远抵莫桑比克,那么就很有可能先经过坦桑尼亚。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外国有学者坚信,郑和船队当年访问过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奔巴岛和基尔瓦,并留下一些遗迹。

达累斯萨拉姆不仅享有“和平之港”的美称,还是举世闻名的坦赞铁路的起点站。记者一踏上这块土地,便感到一股浓烈的“中国风”扑面而来。入境处,边检人员一看记者持的是中国护照,未看登记表就“叭”的一声盖上入境章,还笑容可掬地说:“欢迎您,中国朋友!”刚坐上出租车,37岁的司机姆泽泽雷就开始了发自内心的表白:“我是收听坦赞铁路建设的报道长大的,中国为我们修建了世界一流的公路、铁路和大楼,中国医生为我们救死扶伤,中国对我们的援助是无私的。”“我热爱中国和中国人民!”他对中国的美好感情似乎不尽言表。

位于首都中心的国家博物馆,有关中国的文物和内容可分三大部分:中国瓷器、郑和船队在东非的影响和中坦友谊。

馆藏的中国瓷器既有元朝花瓶,年代为1300至1320年,也有明朝豆绿色的青花瓷盘子和底部写有“天下太平”四个汉字的瓷碗。除完整的瓷器外,还有一些瓷片,其中14世纪印有“龙”图案的大缸的碎片、16世纪印有“人”头像的碗底和18世纪写有“寿”字的盘子残片等,因其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使许多参观者流连忘返。这些中国瓷器都是在坦桑境内出土的,主要分布在三个地方,从北向南依次是:奔巴岛、桑给巴尔岛和基尔瓦。肯尼亚东部沿海一带发掘出土的大量中国瓷器,曾使有的西方学者这样说道,“东非沿海的历史是用中国瓷器写成的”。

反映郑和船队访问东非沿海的展品中,有两幅大型图画格外引人注目。一幅是著名的“麒麟图”,出自中国明朝画家沈度之手,展出的是复制品;另一幅是一位名叫埃佛戴尔的坦桑尼亚画家的作品,生动地再现了15世纪郑和宝船到访东非沿海的情景。该画的说明指出,中国宝船第一次于1417年至1419年抵达东非海岸。

在中坦友谊展柜,记者驻足于两幅图片面前,一幅是《友谊纺织厂的落成典礼》,该厂是中国援建的。另一幅反映的是,时任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与中方官员一同视察坦赞铁路的隧道工地,两位非洲国家元首向中国施工人员微笑致意的场景,令人油然而生“中非人民亲如一家”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