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凌迟的悲剧

时间:2024-07-31访问:8来源:历史铺

当时袁崇焕赶回京师勤王,在广渠门外扎营。崇祯皇帝听说袁崇焕马不停蹄地赶来护卫京师,颇为感动,立即召见,并加以慰问,赐食物和貂裘等物。袁崇焕以士兵马屁疲劳为由,请求进入城中休息。崇祯皇帝没有答应。崇祯的考虑主要有两点:一是清兵就在离京师不远的通州,已经逼近北京城下;袁军大队人马进城,保不齐会让皇太极乘虚而入。二是自从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以来,这种顾虑就一直浮现在他的心头——袁崇焕目前领着明朝最精锐的军队,消耗着明朝大多数的军饷。因为国库空虚,朝庭缺饷,甚至袁崇焕还提出了发“内帑”,“内帑”就是皇帝私家库房的钱。崇祯曾经为此很不高兴,不愿把自己的钱拿出来,但在袁崇焕的一再催促下,最后不得已地拿出钱来(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府库清单所列,府库存银三千七百万两,金数千万两,而户部仅银四十万两、捐银二十万两。国库之虚月皇帝的私人小金库还形成鲜明的对比)。袁崇焕为手下拼命争取利益,甚至动用了皇帝的小金库,自然得兵士死力,至少在崇祯是这样认为的。袁崇焕不知道他已经犯了帝王的大忌。但久居深宫的崇祯并不真正了解军饷已经恶化的程度。实际上所有应该了解的明朝皇帝没有一个人了解。永乐一朝明成祖朱棣设九边,各边为进行备战与士兵给养所需的军饷,最初多仰给于屯田。正统后,军饷逐渐由京师太仓供应。各边额数,弘治、正德间,每年约四十三万两;嘉靖时的最高额,每年为二百七十余万两;万历时,每年则达三百八十余万两,相当于明朝每年田赋收入的总数。军饷成为明朝财政日益拮据的重要原因,加上各级军官的残酷盘剥,又使饷银短绌,军士往往生活无着,不得不骚扰平民百姓,渐渐军入匪寇。就连宁远这样的国防第一要地,欠饷已经达数月之久,为了军饷问题已经发生了多次军变。袁崇焕不得已杀了几个为首的军官,暂时平息了局势。可是军饷迟迟不到,兵士又开始哗变。朝廷一次又一次地欠饷,袁崇焕鉴于户部实在拿不出钱来,这才提出了发“内帑”的要求。既然皇帝不让进城,于是袁崇焕继续出城驻守。他并不出兵与清军交战,只派小股队伍出去,与清军鏖战,互有杀伤。其时袁崇焕因为急于救援,带来的兵力较少。按照他的策略,他预备等到各地勤王大军到来,再以优势兵力对清兵进行彻底的反击。皇太极孤军深入,已经犯了兵法大忌;按照袁崇焕的想法,完全有可能将清兵包围,并一次性地击溃。皇太极也是用兵高手,他自然猜到了袁崇焕迟迟不肯出战的用意。为了逼迫袁军早日与清军决战,皇太极派人在北京郊外大举烧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