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忘却的皇帝----建文帝
时间:2024-07-31访问:9来源:历史铺
一个被忘却的皇帝----建文帝他被夹在“洪武”“永乐”两个明朝最成功的皇帝之间;在位期间又创立了“建文新政”和一个“秀才朝廷”;最后竟被自己叔叔夺位,以至生死不明。他,一个被太祖.成帝的光芒所掩埋太久被遗忘的皇帝----建文帝。建文帝(1377—?)即朱允炆,“懿文太子”朱标长子,朱元璋之孙。1392年,38岁的朱标时英年早逝,太祖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度,朱允炆便于1398太祖去世后年顺里成章继承皇位,年号建文。(此处发表一下愚见,朱标死后太祖为何不传位于当时的燕王,即后来的成帝。祖训虽要遵守,但人是活的,况且当时燕王也是文韬武略,数立战功,尽显君临天年下之势,易储有何不可。那样叔侄不用开战,建文帝也不用逊国了。)21岁朱允炆正值壮年,登上九五至尊后。因小时受儒家思想影响,其作风颇有儒家风范,治国方针与太祖大为不同,史称“建文新政”。太祖建年号为“洪武”,朱允炆却年号“建文”,这一文一武便耐人寻味。太祖一世戎马生涯,故多少有些右武。洪武年间文官的地位在有所下降,连六部尚书均只有二品。而建文帝却重新启用文官。像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等文官,不但官至一品,并成为建文帝的主要智囊,文人在朝廷占据了大部分江山,故号称“秀才朝廷”;太祖历来以刚猛治国,雄性好猜。晚期更是屡兴大狱,连续发生胡惟庸,蓝玉案,涉及人员上万人。连李善长这样的开国功臣也难逃厄运。而建文帝坚持“仁德治国”,屡次修改,减轻了《大明律》中的刑法,宽刑省狱,使前朝不少冤案得以平反。据统计,建文年间的囚犯比洪武年间少了近三分之二,真可谓是以宽大为怀。建文帝登基后还减轻了昔曰太祖对江浙地区的田赋(当年太祖在与张士诚激战时,因当地的富绅极力依附张士诚,故太祖在称帝后当地进行了“复仇”),并对全国减轻赋税,赈济灾荒等。使刚建立不久的明朝的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然而,在朱允炆的新政中,一项“削宗藩”政策却为他惹来了杀身之祸......昔曰太祖建立明朝以后,为加强统治。在位期间三次共封25人为藩王到全国各地。建文帝即位后,面对以自己的藩王叔叔们,进行了削藩。三年间,先后消去了周,湘、齐等诸王,惟独剩下势力最大燕王朱棣未削平。然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燕王朱棣已提前准备,以“清君侧”为借口先发制人(主要指齐泰,黄子澄二人),与1402年攻入首都南京(明朝首都在成帝后才迁都北京),史称“靖难之役”。大批文臣殉国,建文帝也生死不明(一是自焚说,二是逃逸说,众家说法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