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何去何从——明清之际,风雨飘摇的中国

时间:2024-07-31访问:6来源:历史铺

何去何从——明清之际,风雨飘摇的中国自从秦始皇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以来,封建制度,在一次次的改朝换代、推翻与重建中不断完善、发展。到了明朝,在体制上,已经达到了几近完美的地步。明朝的制度,解除了汉唐时期,地方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威胁;避免了魏晋以来帝相争权的动荡;也扭转了宋代重文轻武的局面。纵观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除了太祖和永乐皇帝之外(这二人也难负英明神武的盛名),基本上都是庸庸碌碌之辈,少有作为。更有像天启这样糊涂透顶的昏君。但明朝几乎未遇到过的的危机:地方势力没有大的叛乱(燕王靖难应属特例);专权的大臣只有魏忠贤,也未造成大的威胁;北元,瓦剌,倭寇,后金的军事进攻,也未占到多大便宜。史学界有种说法:“从理论上讲,明朝是不可能灭亡的!”然而,明朝还是亡了。而且还是亡在了最为勤政的崇祯帝之手(连李自成的檄文都说“上不甚昏”)!分析明亡的原因,只能用天意来解释:外因,自万历年抗倭援朝的惨胜,几乎毫光了大明的元气之后,接连面临倭寇和后金(满清)的进攻。战士之惨烈和频繁,旷古少有;内因,明朝末年,中原鼠疫横行,十室九空,甚至到了北京城几无可站岗之兵的地步。甘陕地区连年大旱,赤地千里,饥民遍野。导致了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可以想象,崇祯在吊死在煤山之前,是怎样的一种无力回天的悲凉啊!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他并没有成功安排一位像赵构一样白马渡江的太子——这也是南明迅速瓦解的原因之一。再说说李自成,对于他的成败,“流寇”二字足以概括。不守一地,飘忽不定,是他成功的原因。然而,“流寇”是不能面对失败的。败则一溃千里,土崩瓦解。李自成以一介农夫,最终能挥师百万,纵横千里,就他的个人能力而言,未必不能意识到这一点。攻克襄阳之后,李岩提出“据为根本”的建议。李自成考虑再三,还是因为“尾大不掉”的担心,最终放弃了。李自成是有苦衷的:自刘邦以来,一次次挥向功臣的屠刀,已使中国的精英阶层充分认识到了“兔死犬烹”的教训。在这种以建立一家一姓之王朝为目的的起义斗争中,最后能够享受胜利果实的,只有领袖一人一家。所以,一旦出现成功的曙光,争权夺利的斗争也就开始了。这也自然加剧了领袖对部下的不信任。李自成不能接受李岩的建议,也就可以理解了。后来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刘邦和朱元璋式的起义,已不再有成功的可能!清朝的最后胜利,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一次次的失败,已使满清丧失了攻克山海关的信心。绕道蒙古的进攻,和“流寇”差不多,不过是想占点儿便宜就走。直到在吴三桂的帮助下占领了北京,还在不断的把从中原抢来的金银财宝运往关外。不难理解,以入关时“老幼不过十万”的清兵,即便是努尔哈赤不死,也未必敢有统治近亿人口的雄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