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崇祯的三儿找到了!

时间:2024-07-31访问:11来源:历史铺

王洞王氏朱改王探源石同勋关永江张锦熙说起王洞、王滩王氏的先祖,他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的先祖姓朱,朱洪武是我们的先人。我们王家是朱改王。”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疑问,我和杨清礼、张清渭、关永江、张锦熙一行于4月20日到庙口王洞进行走访。我们在王洞学校朱校长陪同下,冒着蒙蒙细雨,考察看了王家祖坟。王家祖坟座落在王洞、王滩之间一块黄土高地上。荡荡淇水从坟茔北、东两面流过,西、北、东三面环山。西是太行山,北曰大北岭,东为黑山头。其地形宛如一个若大的太师椅,头枕北岭,脚蹬黄土莽源,这种坐北朝南的坟向,在民间是绝无仅有的。显得大气、庄重、肃穆、尊贵,可谓风水宝地。坟头碑碣虽是1997年所立,却也道出了王氏家族的渊源。碑阳上端横书“(明)定王归宿(地)”;中间竖书“明崇祯之子广裕避嫌改名王公讳广大崔孺人陵墓”。两侧联曰:“珠玉隐居金沙滩;育子耕读万代传。”碑之正面还镌刻四句诗:“承志苍天灰若木,托孤(脱骨)之志化夕阳。白骨飞灰从此去,任(信)他神乌晓夜忙。”相传这首诗是王承恩临终时所发感慨。解读这短短的碑文,好象为我们解开了一个谜。《明史·诸王传》载曰:庄烈帝第三子慈炯,崇祯十四年九月封为定王,时年十岁。崇祯十七年京师陷,不知所终。那么,今天我们在淇县庙口乡王洞村找到了崇祯第三子定王的归宿地。《明史》的“不知所终”被破译了。那么崇祯的三太子然何到这里呢?创树创根。我们踏着泥泞的乡村小道,终于在离村二里地的田间找到了王滩王氏家承的撰写人之一——王庆。他是朱广裕的十世孙,今年七十一岁。说起王家的身世,王庆感慨颇多,既有遗憾,又有惋惜,更多的则是自责和内疚。由于个人文化水平有限,所续家谱不尽人意,尤其是祖传皇袍里布没有保留下来,使他们王氏家族遗恨终天。王庆就是怀着这种心情给我们讲述了下面的故事。甲申年即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春三月,李自成义军攻陷北京,庄烈帝崇祯深感大事已去。遂把家人和心腹太监王承恩召集一起,十分惋惜地说:“朕登基以来,宵衣旰食,日理万机,但诸臣误朕,吾无回天之力。王爱卿,我信任你,把太子、二王托孤给你,并命你为提督京官、前敌指挥。望你想方设法,易服更名,逃出京城,留住青山,他日复国。”说罢又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千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写毕,交于王承恩。王承恩五体叩谢,深感责任重大,遂让太子、二王更衣,并把太子慈易名广初,永王更名广福,三子定王易名广裕。再次向庄烈帝叩首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