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出身不好遭歧视促使曹操埋葬东汉人事体制

时间:2024-07-31访问:8来源:历史铺

曹操一手废除了东汉的举孝廉体制   东汉以降,谁颠覆了举孝廉用人体制?“汉相”曹操也。   曹操为什么充当了举孝廉掘墓人?这要从他的身世那里揭开答案。   虽然相当多的读者对曹操的身世颇为了解,但为了把条理说清,还是有必要先把少年曹操的身世简单交代一下。   曹操本性夏侯,曹操的亲爷爷叫夏侯睿,是东汉南阳县令,为官清廉,家境甚贫,后因朝中党争被罢官,家道中落,最后竟达到不能养活子女的地步,所以把二儿子夏侯嵩(曹操父亲)送给朝中的朋友大宦官曹腾收养。于是夏侯嵩改姓为曹嵩。   曹操干爷爷曹腾是汉相曹参之后,侍奉过东汉四位皇帝——顺帝、冲帝、质帝和桓帝,尤其桓帝的即位更是多亏了中常侍曹腾,曹腾也因此被封为费亭侯,官拜大长秋,俸禄仅在丞相、太尉之下,是宦官中位极人臣的佼佼者。   ——亲爷爷独善其身却失势,干爷爷身心残缺却显赫,这会给小曹操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什么种子?而亲爹曹嵩寸功未立,却依靠干爷爷曹腾的关系网,官至太尉,位居“三公”之首,达到了为官生涯的最高峰。这又会让志存高远的小曹操怎么看?   少年曹操的“阉人之后”只是名誉上的,实际上他小时候被熏陶的是“党人”教育模式。什么叫“党人”?通俗来讲就是结成利益集团的官僚联盟。曹操的养祖父曹腾是宦官利益集团的巨头,而父亲曹嵩官至太尉,是官僚利益集团的重要人物。曹操生长于乱世之初,从小就见惯了父辈们的朋党之争。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从“营私”到“结党”,早已在曹操心中发芽,成为其人生观之一大导向。   《三曹年谱》记录,曹操从12岁到15岁之间,经历了几度党锢之患。这是曹操形成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党人的作为与思想气节,对于青少年时代的曹操来说,影响至深。   东汉王朝的实权,自汉和帝起长期为外戚和宦官所把持,从中央到地方的大部分官位都为他们所占据。一般的官僚有职无权,不能按照自己意愿办事,仕途充满了荆棘。下层企图仕进的读书人更是官路不通,他们满腹不平,实行孔子“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的格言,对他们认为善的人,就互相推荐标榜,结合在一起;对他们认为恶的人,一概深恶痛绝。东汉党人由此形成。   他们中,有在朝的耿直的官僚,有在野的名士和京师的太学生,他们结合在一起,视专权的外戚和宦官为仇敌。这些人有知识、有文化,不怕风险,不怕豪强,不怕高官。不贬时政则已,一出口无不尖锐深刻,无人不怕这种“清议”。
本文标签: 出身 不好 歧视 促使 曹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