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诸葛亮、刘备、曾国藩:谁更有智慧?

时间:2024-07-31访问:5来源:历史铺

诸葛亮·刘备·曾国藩
    将这三个相隔一千几百年的人放在一起,似乎有点滑稽的意味,仿佛关公大战秦琼一样的好笑。实际上,他们三人正可作为对照,来看看用人的不同。诸葛亮自己有才能,但在用人上问题极大,所以才造就了蜀国缺乏人才的局面。而曾国藩则不同,他自己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本领,关键是他善于招纳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才挽救了清朝的灭亡,成为所谓的“中兴之臣”。
    也许,对于诸葛亮,我们总是接受他的正面形象的一面,这样来评价他,我们一时不易接受。我们正是要透过世俗的观点来看到更为深刻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变得深刻起来。
    刘备是明君,诸葛亮是贤相,这一对明君贤相的典型形象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理想,具有永恒的价值和魅力,这是无庸置疑的。但问题是,这样的明君贤相为什么最后不能统一全国,重续汉祚呢?为什么只能让后人空自叹嗟呢?杜甫诗云:“出师末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汨满襟。”在惋惜和悲哀的背后我们是否应该多一些理性思考?
    毫无疑问,诸葛亮是人材,而且是杰出的人材。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以前,戎马半生,没有挣得落脚之地,茌遇到诸葛亮之后,就能破曹操,驻荆州,取西川,建国号,其作用自然非同小可。然而,诸葛亮似乎总是一人在支撑大局,其手下也就是刘、关、张、赵几员大将,讲老实话,就是这几员大将给人的感觉也是勇气大于才能,这与曹操手下的谋士成群,猛将如云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难道真的是诸葛亮时运不济,不能像曹操那样 “巧遇”人材吗?看来并不是这种情况。正所谓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诸葛亮有过许多人材,只是他不善于使用而已。因此,诸葛亮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材。我们谨举魏延和马谡的例子来说明。
    魏延,字文长,义阳 (今河南)人,他之所以在三国留名,与其说是因为他作战勇敢,倒不如说是因为他落了个冤死的下场。
    魏延是长沙的降将,诸葛亮当初就说他有反骨,在刘备的劝说下才没有杀他。但这只是小说家的杜撰,历史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魏延在随从刘备的南征北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显露了自己作为一名大将的才华。在刘备定蜀以前,魏延在蜀军中并无多大名声。到定蜀后,他的官职仅仅是个“牙门将军”。但善于识材的刘备看中了他,在刘备称汉中王时,魏延被破格提拔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按照当时的情况,汉中是重镇,应当以名将镇之,大家以为此职非张飞莫民张飞也自以为非己莫属。结果却委任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下级军官担此重任,导致了“一军尽惊”,使得人们议论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