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焚山求才的曹操与率性浪漫的曹丕

时间:2024-07-31访问:12来源:历史铺


曹操像   焚山求俊才   有一个曹操“焚山求才”的故事,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可能听说过。故事的大略是这样:   曹操的堂弟曹洪,听说陈留有位姓阮的名士,很有才华,就想让他到自己的帐下来做官。谁知这位名士说啥也不肯。曹洪一怒之下,竟用起武力,动起刑罚来了。不想阮名士果然硬气,任你威逼利诱,就是不低头。曹洪一看没办法,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曹操。曹操也早听说过这人的名声,心想,这是个高士啊,难道是他看不上曹洪?于是,他亲自派人征召,对人家说,你不愿给曹洪当手下,那就到我这儿来做官,(这总可以了吧。)不成想,派去的人很快跑回来禀告,那名士非但没有理会,竟还连夜逃奔山里去了!曹操这下也来了气,立刻派兵围了那座山,四周放起大火,烧也要把他烧出来,就不信这人他弄不到手。 当然最后,还是我们无兵无武的文人低了头,乖乖地走出山,不管心里乐意不乐意,还是来到曹操府里,给他当了记室 。   这位逼得曹操“焚山”才求得的“俊才”,名字叫阮瑀,而他,正是竹林七贤里的大诗人阮籍的父亲。说起竹林七贤,就让我们从阮家的故事来开始吧。   别看阮籍在历史上名声赫赫,又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但他父亲阮瑀,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阮籍名列“竹林七贤”,而阮瑀,早就跻身“建安七子”,虽然文学成就没有儿子高,但在当时的文坛,也是数得着的大才子,是曹操手下的著名“才臣”之一。阮籍后来的成就,跟这个家族基因,恐怕也有很大的关系。   阮家是个士族,而且“家风清正”,世代尊奉儒学,虽然算不上显赫,但在当时,也是属于让人们尊敬的家族了。其实,阮瑀对多少也是“篡逆”的曹家,是并不感兴趣的,他的连夜逃奔山中,那不是摆文人驾子,而是真的不乐意。所以,他在曹操手下混事,是颇“不合作”了好一段时间。   我们都知道,徐庶进曹营,那是“一语不发”,如果说,那只是小说家的杜撰的话,那真实的历史人物阮瑀,他一开始的所作所为,可也跟徐庶差不了太多。阮瑀跟随曹操不久,曹操发兵征讨长安,这样重大的事,自然是要大宴宾客群臣。曹操手下原本人才济济,这等场合,也一定是要歌功颂德,盛赞太平了。文臣们个个热情洋溢,发言的发言,作歌的作歌。只有阮瑀就像传说中的徐庶一样,坐在那儿一句话没有。曹操一看他那神色,再想想从前的事,心里就不高兴了。于是,他吩咐阮瑀,你别坐在大臣当中了,到乐工伎人那边去坐吧。其实曹操的心理也没什么说不通,你不是有才华吗,但你不为国家出力,这才华又有什么用?当个乐工伎人不是正好?   虽然在同曹操的不合作斗争中,阮瑀已经足够有胆气了,但是这胆气究竟还能坚持多久?难道真的为这个丢了性命?在这威慑之下,阮瑀终于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当然,曹操的话是不能不听的,于是他站起来,走到伎人当中,心想,你不就是嫌我不给你歌功颂德吗?这个可有什么难办?他坐好,抚起伎人用的琴,随口就唱了起来:   奕奕天门开,大魏应期运。青盖巡九州,在东西人怨。   士为知己死,女为悦者玩。恩义苟敷畅,他人焉能乱?”   这一曲唱出,不但琴音清激,而且歌声绝妙,让一座人唱的赞歌都黯然失色。曹操是高兴得不能自已,一来欣赏阮瑀的高才,果然是名不虚传;而另一个,也是最让他高兴的,这个一直让他头疼的阮瑀,这回是终于给他表了态。   也许这件事,对阮瑀来说,是让他彻底扔掉了内心的理想,但无论如何,却保住了他后半生的平安。渐渐地,他和陈琳一起,就成为了曹操最爱重的笔杆子,军国表章等等,都是出自他俩之手。当然,阮瑀的“仕魏”,原本就是带着强迫性的,对这个,曹操也明白得很,所以他用阮瑀,只是用了他的长处,却始终没把他看作亲信,于是阮瑀的官也一直做得不大。   看了阮瑀的故事,也许有的朋友就会感叹,这是不是郁闷了点,干了一辈子不想干的事!其实也不完全如此。曹家也还是有让阮瑀喜欢的东西的,这就是——他和当时的世子、后来的魏文帝曹丕的交谊。也因为这交谊,刚满三岁的小阮籍,还曾得到了父亲这位“皇帝朋友”的怜惜。   一位“由性”的君王   应该说,魏文帝曹子桓可是颇值得一提的人。一方面,他跟阮家曾有不错的交情;另一方面,这位皇帝,他也是“由性”之风的亲身实践者!虽然他没像嵇康他们那样,为“由性”找到理论上的依据,但那行为举止,比起嵇康阮籍来,也丝毫不见逊色。而且最重要的,他可是一位皇帝!在那时,儒家本来就不像汉朝时那么有地位,而在曹丕的“模范带头”作用下,大家就更懒得把忠孝节义之类放在心上了。所以说,魏晋这“放任”之风的形成,曹丕可是“功不可没”的。来看看他和大才子们的“由性”故事:   其实不只阮瑀,“建安七子”的另外几位——陈琳、王粲、徐干、应玚、刘桢,也都是曹丕的好朋友。甚至“建安七子”这个流传千古的名头,还是曹丕在自己著名的大作《典论》中给他们一块儿起的。曹丕跟这几位大才子的交情,或许也有他要拉拢人心的目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自己也是个浪漫得不行的“文人”,所以他就把他们召集在一起,谈文论道,诗酒弦歌。这是属于“文坛”的事,跟政治一点不沾边。   大才子们跟随着子桓、子建兄弟,聚集在魏都邺城,铜雀台上,风和日丽,俯仰抒怀,愉快地交流创作理论。我们文学史上最慷慨深沉、意气昂扬的“建安文学”,也就这样诞生了。于是,历史上就把子桓、子建兄弟和“建安七子”在那个时期的交游,称为“邺下*”,这也成为魏晋这个“*大时代”里,一个最绚亮的开头。   曹丕作为“文坛盟主”,领着一群才子,常常玩着玩着,他就来了兴致,想不起自己是谁了。有一回,阮瑀他们几个在他府里,酒喝到兴起,诗也做得高兴,这时曹丕就想,席间无以为乐,怎么才能让大家更愉快呢?想着想着,居然就想起自己老婆来了。曹丕的这位夫人,那可是人尽皆知的国色天香,就是曹操灭袁绍时,他得来的袁绍儿子的老婆甄氏。曹丕越想越有趣,就把甄夫人叫出来,让她一同入席,请大家一起来观看。这可把阮瑀他们为难坏了。世子是好朋友不假,但他说不准就是日后的皇帝,这可怎么能看呢!于是个个低了头,眼皮也不敢抬。只有刘桢是个胆大的,心想,他自己都不在乎,我又为什么拘泥呢?刘桢索性抬起头来,把个绝美的甄夫人饱饱看了个够。结果不成想,这事曹丕虽然高兴了,但却着实惹恼了曹操。曹操一听说,这小子居然干出这等事,二话没说,就把刘桢治了罪,要不是被劝住,险些就把人家杀了。   关于曹丕的“由性”,还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也跟他喜欢的这些文人朋友们有关:   “建安七子”里,阮瑀的最大长处是作诗,好几首专写老百姓生活疾苦的作品,都是流传下来的名篇。但要说综合水平最高的,得数王粲。他的《登楼赋》等等,非常有名。王粲是“七子”里最后一个去世的,曹丕这时已经是魏国太子,要继承曹操的大业了。他带着文武官员们去给王粲送葬,眼看这些朋友们,一个个凋落,他心里难过,却又不知怎么表达追思才好。这时,他就想起王粲的平生嗜好来了,于是看看官员们说:王仲宣(王粲,字仲宣)生前最喜欢听驴叫,我们就一起来学驴叫,为他送行吧!这王粲也是高人,喜欢听啥不好,居然喜欢听驴叫,或许高才的人难免会有些独特的爱好吧。官员们面面相觑,不知所以,但又不敢不听。于是,就在曹太子的带领下,大家齐声驴鸣,声音此起彼伏,把个王粲的葬礼搞得好一番别开生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