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明薛薇的气度

时间:2024-07-31访问:5来源:历史铺

  为政不贪的官员,往往会被人们誉为好官。其实,以清廉自守,是做官的起码条件和必要条件。若以官品论,不贪是远远不够的,能够在廉洁从政的基础上有所作为,特别是具备高尚的情操,才是难能可贵的。

  明代山西河津人薛薇,出身教育世家,永乐十九年进士,向以人品学养着称。宣德三年,被朝廷任命为广东道监察御史,并监理湖广银场,朝臣们纷纷祝贺,薛薇仅以岑参的诗句“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相应答,表明自己不谋私利的决心。湖广银场沅州是明代造币基地,监管银场之职没有不发财的,人皆视为肥缺。薛薇到职后,当地官员和豪绅竞相备重礼拜望,以寻求庇护,薛薇却一律拒之门外,并在寓所的照壁上题诗明志:“有雪松还劲,无鱼水自清。沅州银似海,岂敢忘清贫。”在任期间,他明察暗访,肃贪正风,罢黜污吏,决不手软,政绩卓着,官声颇高。

  当时主政的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曾历事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先后位至台阁重臣,史称“三杨辅政”。薛薇赴京应召时,“三杨”慕名派人邀他相见,他却说,有公务我自会向上司禀报,怎能私下里拜谒公卿大臣呢?“三杨”只好叹息作罢。薛薇有位同乡王振,是权倾朝野的宦官。王振为在朝中培植党羽,就问杨士奇,我的同乡谁可擢为京卿?杨士奇举荐了学问和官声俱佳的薛薇。于是,王振便奏请英宗下旨,将薛薇由山东提学佥事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王振一心想把这位同乡拉拢入伙,不等他登门拜访,就派仆人送上厚礼,不料两次都被拒之门外。杨士奇闻知此事后,提醒薛薇应当登门拜谢才是。薛薇从骨子里就不想按照这个官场潜规则行事,于是正色道:“拜爵公朝,谢恩私室,吾不为也。”用今天的话说,授受官职是公共行为,我不愿为此而拜谢私门。参加朝房议事时,百官见了王振都行跪拜礼,惟薛薇站立不动,王振主动向前施礼寒暄,薛薇也只是礼节性地拱了拱手,这让王振非常尴尬。

  薛薇这种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风骨,确实令人敬佩,但也由此埋下了宦海浮沉的祸根。王振见薛薇不识抬举,还处处驳自己的面子,就找了个机会把他下了大狱。在狱中,薛薇若无其事,手持《周易》默读不辍。通政使李锡闻知后,赞叹不已千1里2马3学:术地说:“真铁汉也!”行刑前夕,王振听到跟随他多年的老仆在厨房里偷偷哭泣,就问他为何如此?老仆说,我跟薛夫子是同乡,深知他的为人,加害这样的大好人,我担心你会遭到报应。听了老仆的哭诉,加上别的官员到皇上那里求情,王振恐把事情做得太绝惹起公愤,就下令为薛薇减刑,流放戍边,不久又放回老家。薛薇从此居家七载,闭门治学,设馆授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