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9来源:历史铺
“礼失求诸野”。这个“礼”在今天看来,倒不一定是种“仪式”,而更多的是对“历史”的尊重。近代(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社会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历史、文化都经历了一个“三千年惟有之变局”。故如何理解这段历史也成了个大问题。在这里“非礼记”或索隐、或评点、或发微、或记述,每篇介绍近代中国一位人物或者一件大事。以“非理”的形式向那个“非礼”的时代致敬!
1911年11月,吴禄贞被部下马步周和其他几个军官枪杀,然后又被割下首级。1912年3月14日,在上海张园举行的吴禄贞追悼大会上,孙中山在祭文中写道:“代有伟人,振我汉声。觥觥吴公,盖世之杰,雄图不展,捐躯殉国”。
吴禄贞(1880-1911),字绥卿,湖北云梦人。1896年怀着为国雪耻的志愿,毅然投军。随后入湖北武备学堂,肄业。与孙武等志同道合的爱国青年成为挚友。1898年,被推荐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陆军,在校结识了张绍曾、蓝天蔚,三人学习成绩突出,志趣不凡,后来被人们称为“士官三杰”。他决心以革命排满为己任,发起组织励志会,又毅然加入兴中会。1902年毕业归国,与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在湖南发起组织华兴会。1907年随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赴奉天,任军事参议,旋任延吉边务帮办,根据实地考察,提出《延吉边务报告书》三册,证明延吉自古为中国领土,力破日本侵略阴谋。清廷怀疑其为革命党,但又不敢贸然将其撤换,特授予署理山西巡抚以笼络。
必于吴的死因,一种意见是清皇室主使周符麟、马步周暗杀了吴禄贞。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清廷对握有兵权的袁世凯甚感恐慌,因而起用吴禄贞为第六镇统制,想以此来达到以吴制袁的目的,吴禄贞虽然也反袁,但他的反袁不是为了保全清廷,而是认为袁世凯是中国革命的一大障碍,必须去除。武昌起义后,吴禄贞联合革命党,屯兵威胁京师,这是清廷始料不及的,所以清皇室要派人暗杀吴禄贞。杨玉如着的《辛亥革命先着记》就说:“清廷以禄贞行动威胁清廷,遥助革命党,深加痛恨和恐惧。奈当时军威已替,又不敢显示其非,明正其罪,恐致激变,只得用二三权臣卑劣之计,密购绿林贼盗往石家庄将吴禄贞刺死。”
然而,当时的直隶总督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中说吴禄贞“为项城(即袁世凯)遣人暗杀”。曾在袁世凯的亲信随从唐天喜家做过家庭教师的任芝铭在回忆录中说:唐天喜告诉他,是袁世凯主使周符麟、马步周暗杀吴禄贞的。任芝铭认为,北洋军队一向由袁世凯所控制,清政府把吴禄贞安插在北洋六镇中来抑制袁世凯,必然引起袁世凯的忌恨;况且吴禄贞一上台就联合革命势力,截留清政府运给袁军的军火列车,使袁世凯面临南北革命军夹击的形势。所以唐天喜说:“老头子(袁世凯)不止一次说要杀吴禄贞。”
上一篇:曹操的奸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