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老粗为何能写出千古名篇?
时间:2024-07-31访问:7来源:历史铺
古往今来,多少饱读诗书之人,日夜吟咏,拈断无数胡须。但是,最终却难得有半首一句流传后世。在我们这个有着悠久文明史的诗歌国度,要想写出能够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优秀诗人和作品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而刘邦、项羽这两位你死我活关系的大老粗人物,竟然殊途同归,都留下了千古传唱的诗歌作品。这不能不令人感慨系之。君不见,清朝乾隆皇帝名下有四万多首诗,却无一句传在人口! 认真讲究起来,唐人章碣的诗句“刘项原来不读书”(《焚书坑》),本意并非取笑刘邦项羽没文化,而是说秦始皇企图通过焚书坑儒巩固帝业的想法是错误的。加上前一句“坑灰未冷山东乱”,意思是:就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不久,山东地区爆发了反秦运动;最终,秦朝被不怎么读书的刘邦项羽给推翻了。由此可见,焚书坑儒对巩固帝业是没有用的。 不过,就是拿这句诗来说明刘邦项羽是大老粗,大致也是不错的。且不说,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无法跟范曾、张良这些高级谋士相提并论,就是跟普通人相比,也不免显得粗鲁有余,斯文不足。 先看项羽。《史记·项羽本纪>》有这样的记载: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羽虽然“才气过人”,但是,对书本上的文化知识,都不愿意深入学习。可以说,项羽是一个军事实用主义者。 再看刘邦。《史记·高祖本纪》虽然没有直接记录他少年时代厌恶读书的言行,但是从一些他人议论和本人行为看,刘邦也绝不是爱读书之人。萧何早年对刘邦有“固多大言,少成事”的评价;第一次接见日后成为其重要谋士的郦食其,刘邦竟踞坐床上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刘邦年轻的时候,可能是因为生性顽劣,没怎么上过学,憎恨儒生以及他们所穿戴的儒冠、儒服,如果有儒生戴着儒冠去拜访他,他会摘下他们的儒冠往里撒尿(《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就是这样的两个人,却都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 项羽留下的是《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楚汉战争接近尾声,项羽军队被围困垓下(今天安徽省灵璧县)。一天夜里,项羽在军帐中听见四面汉军皆高唱楚歌,知道败局已定,自己没有活路了。于是,饮酒唱歌,作了一回垂死英雄秀。《垓下歌》就是这英雄秀上最精彩的节目。在这次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感人的英雄秀上,项羽的宠姬虞美人也作了一首不错的和诗。虞姬的诗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