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7来源:历史铺
宋太祖赵匡胤遭当代巨人毛泽东讥评为“稍逊风骚”,似是活该——谁叫搞军事政变做了皇帝的他,不曾写出入得了文学史家法眼、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呢?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他却是冤哉枉也。虽然他本人在文化艺术方面说不上有什么造诣,但是,他开创的宋王朝,却是数千年华夏文明史的巅峰所在。而且,这巅峰的形成,跟他制定的宋朝治国方略,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我认为,赵匡胤在文化上的贡献,比起那些本身略有文采、不逊风骚但所开创的王朝却万马齐喑、近乎文化沙漠的帝王们来,要伟大得多。
宋代是华夏文明史的巅峰所在,这不是笔者发明的观点,而是众多文史学者的共识。宋人朱熹认为,“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史尧弼说,“惟吾宋二百余年,文物之盛跨绝百代。”陆游亦说,“宋兴,诸儒相望,有出汉唐之上者。”倘若只有宋人这样说,或许有自吹自擂之嫌。但是,后代也有不少人作如是评说。元人脱脱等说,“…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宋史·太祖本纪》)近人王国维说,“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当代学者邓广铭也说,“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宋代之所以能在华夏历史上占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固然有文明史本身规律的作用,即汉唐两朝的积累,为宋代文明的更上一层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可观的起点。但是,前朝的基础,有可能成为后代的废墟;前朝的高度,也可能成为后代下滑的起点。宋朝之所以能在文化建树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跟它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立下了保护文人士大夫的誓约,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
旧题陆游撰《避暑漫抄》(也有说是宋叶梦得撰的)记载:登基第三年,赵匡胤秘密刻了一块石碑,立在太庙寝殿的夹室中,称之为誓碑。誓碑用黄金幔覆盖着,平时门户紧闭,任何人不得入内。命令有关官员,打那以后,只有祭祀和新天子即位,拜谒太庙礼仪完毕之时,才让皇帝恭敬诵读誓词。诵读之时,只有一个不识字的小太监贴身随从,其他人都远远站立。皇帝到了碑前,再拜下跪默诵完毕,又再拜之后退出。大臣侍从,都不知道誓词的内容。后来,每任皇帝都循例行事。靖康之变,室门洞开,人人皆可入内观看。这才知道,石碑高七八尺,宽四尺多,誓词共三行。一行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槽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行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行是:“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磔之。”
上一篇:朱棣给后代皇帝留下的酷吏